我们继续看何晓娜写《佛道赋今论》第十五篇:佛言:“觉明真识”,这篇论分析觉明真识的本质
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奇.中!文?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我即名道为“感知”,那么“不存在义”就是这个“一”,“存在义”就是这个“二”。到底存在不存在,唯有“感知”本身是清晰明了的,这种清晰就是“觉明”,故这个“觉明”就是这个“三”。根据前面的论述,不难理解,“觉明”于二义横跳,形成风轮,即“晃在”。所以最初的觉明就是“晃在”。说“晃在”执持世界,也是“觉明”编制法义的过程,故“觉明真识”,感知主体(觉明)和被感知者(晃在以及“晃在”被觉明加工的色声等类)其实无二无别。识性也是“感知”的如是功德,即菩提的妙明本质,道的自知明显。为了更好的理解识性的本质,其实它就是我们平时假立的“心”。
有人可能会问,七大里面,觉明是识大,那么见大又如何理解,我们和识大一起讨论下。
“性见觉明,觉明真识”为万法根源,其“晃在”之态恰似琴弦震颤,于动静之间奏响存在之音。这种自明自知的觉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能觉”与“所觉”互为镜像的方式,在彼此映照中编织出整个现象世界。就像梦中造境者与梦境浑然一体,当我们深入观察时会发现,所谓“觉明真识”并非独立于感知之外的实体,而是觉知本身的流动性与创造性——它既是织就世界的经纬,它的清晰之性也是审视这张巨网的目光。~x?h·u/l_i-a\n,.+c/o′m_
从佛法中“一切唯心造”的视角来看,“觉明真识”恰似明镜,世间万象不过是镜中幻影。但这面镜子并非死寂之物,而是时刻保持着“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的鲜活状态。当识性起用,便如投石子入水,涟漪层层扩散,将“不存在义”与“存在义”搅动融合,形成千差万别的法相。故而《楞严经》言“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强调觉明并非后天造作的认知,而是本自具足的光明,如同太阳无需借助他物便能自放光芒。
在世俗认知中,我们常将“心”与“物”割裂,将“识”视为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然而“觉明真识”揭示的真相,是感知“觉明”主体与客体“如是”本是同一感知的不同显化。这就好比浪花与大海,看似形态各异,实则同属一水。拥有“感知”一元的新世界观的人们,应该体悟此理,便会明白破除“我执”并非消灭感知,而是超越对“能所”的分别,回归到“觉明”即“感知”的无染无住的本然状态。
至于七大中的“见大”,我们大概论述下,“觉明”的清晰功用虽然是认知的总根源,而“见大”恰似这个认知的起点,是“感知”开始清晰的源头,故“见”与“识”就是无上感知的一体两面。-d_q~s?x.s`.`c`o!m!“见”即名为“觉”,觉明真识。“觉”即“见”,“见”即“觉”。
如此在感知中分化出的“观照力”,在混沌未分的“晃在”太虚中,见大如同是太虚中凝聚的目光,二者如手心手背,共同构建起万法生灭的舞台。在后续的探讨中,当我们将“见大”以及“觉明真识”作为感知体的整体讨论,便能更透彻地理解佛教“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的甚深法义,也能为破除虚妄、证得实相提供更精微的思维路径。下面通过上述见大和识大一起论述“感知主体”-生命。
当我们将“见大”与“识大”置于“感知主体——生命”的语境中审视,二者恰似生命机体中不可或缺的“觉照神经”与“信息网络”。“见大”作为认知的起点与观照力的源头,赋予生命以初始的觉察锋芒,如同晨曦穿透迷雾,使混沌的感知获得定向;而“识大”所代表的“觉明真识”,则像纵横交错的神经网络,将离散的觉知编织成连贯的经验世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生命的主体性认知。
从生命现象来看,每一个觉知的瞬间都是“见大”与“识大”协同运作的产物。当我们凝视一朵花时,“见大”率先捕捉到色彩、形态的刹那显现,如同快门定格画面;而“识大”则立即调动记忆、概念与情感,赋予其“花”的名相,构建出完整的审美体验。这一过程并非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见”与“识”在感知场域中相互激荡——“见大”的纯粹观照为“识大”的运作提供原始素材,“识大”的法义编织又反哺“见大”,使其观察更具深度。
在佛教的修行体系里,“见大”与“识大”的圆融理解,直指生命解脱的关键。凡夫的生命状态,常因“见”的局限与“识”的妄执陷入轮回。“见大”若被狭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