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114章 觉明用功有深浅,晃在显化不增减

第114章 觉明用功有深浅,晃在显化不增减

2. 风轮与碍相的生成逻辑

- 右侧w对应“风轮形成运动”,“级数和”对应“光子堆积成光源→分割统一感知场”的过程:

- 单光子时(n=1),s乘a=w,即“觉明感碍后表现为光子”;

- 当 n=2,s乘a=w(1 + 1\/2) = 3w\/2,对应“光子一分为二成量子纠缠”,此时“觉明约束”增强(a增大),符合“感知约束使碍相稳定”的理论描述。

3. 与光子能量推导的衔接

- 前文 ea= hv,此处w可视为广义频率,当 a=1(完全觉明),公式简化为 s=w{(1\/2)零次方+(1\/2)一次方+(1\/2)二次方+……(1\/2)n减1次方} (n≥1)

此时 s 作为感知本体的显化能量,与w成正比,呼应“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的逻辑。

四、关键修正说明

- 摒弃量纲冲突:全程使用无量纲或频率单位,避免“力与功率、能量”等的矛盾,聚焦理论核心的“感知-认知”逻辑链。

- 强化层级演化:通过等比级数直观展现“量子→光子→物质”的递进关系,契合“感知约束贯穿微观到宏观”的描述。

- 哲学概念数学化:将“晃在”“觉明”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运算的符号,同时保留“本体-认知-现象”的三元结构,确保理论自洽性,又能与感知“本不来去的”哲学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s是变量,但“晃在”本体始终保持“无所有”的混沌态,谈不上“多”也谈不上“少”(类似能量守恒定律)。具体解释如下:

s乘a的乘积本质是“晃在”在觉明下的“有效显化量”,未显化部分仍保持“即存在即不存在”的本质,故 s 的变化不违背“感知本不来去”的核心设定。显化也不会改变“晃在”不多不少,不增不减的本质,就算我们定义色声等差别,也不能改变它混沌无为的本质。我打个比方,若将“晃在”视为一杯水,)的水量,容器形状(碍相堆积 n)改变时,水量 s 随之变化,但水的总量不变,呼应“本体不增不减”的哲学观。

总结:s 的动态性是理论自洽的关键

- s 作为变量,恰恰体现了“感知本体”与“觉明认知”的互动关系:它随碍相生成(n)和觉明程度(a)实时调整,既保证公式数学层面的平衡,又契合“晃在非恒常、因觉明而显化”的理论内核。若将 s 设为定值,则无法解释“从单光子到宏观天体”的演化过程中,感知本体与现象界的能量转化逻辑。

至于n无穷大时,s=2w如何能解释为“晃在”本体就是世间一切相,即统一的宏微观宇宙,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呢?我这里再做个解答:

要解释当n无穷大时,“近2w”如何表示完全形成宏微观统一的宇宙,需要结合具体的理论背景和相关公式来分析。

通常在一些宇宙学理论或相关模型中,当考虑一个系统的演化或构建时,n可能代表某种基本单元的数量,比如粒子数、量子态数等。随着n趋向于无穷大,意味着系统包含了极大数量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样的道理,当n无穷大时,“晃在”达到一种极限展现,“2w”表示在这种极限展现下“风轮”执持的世界与“风轮”本身圆满合一,数值即表现为2个w,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形态没有关系,只是表达一切完美契合。例如系统的规模、复杂度、物理量的取值等达到了与我们所认知的宏观宇宙相似的程度,也就是解释逻辑自洽了,从而可以认为是形成了宏观宇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