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跟随何晓娜继续学习了《妙法西域记》,今天学习第四十七记,记录如下:
我问上师:“万法于自性中而生,与我之‘觉性’照见种种声色等相有什么区别呢?”
上师回答:“一切法于自性中‘如是’升起,比如山河大地,鸟兽虫鸣,酸甜苦辣,香臭腥骚,疼痛舒痒,生灭动迁等。,搜·搜-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反过来,‘如’无所而于觉性中为能住。比如暮鼓晨钟穿透薄雾,声波乍起时,‘如是’自然显发。这声响无根可寻,既非钟体所固藏,亦非空气流动所专属,更非耳膜褶皱所能描画,恰似闪电破空,无迹可依。然而,这般无形之声,却能于觉性清明中清晰朗现。山河落眼,酸甜着舌,生灭于意,亦复如是,虽无实体落点,却如是呈现。世间种种‘如是’,皆因前尘妄见,而于觉性中升起,故能于觉性中安住。且种种‘如是’,不受时空束缚,无有处所可寻,却在觉性观照中纤毫毕现,自在安住于觉性之中,如飞鸟凌空,湖月落影,只因觉性本具妙明妄见的性质 。”
我问上师:“既然‘无上菩提本觉明妙’有‘妙明妄见’的性质,此妙明性常住不灭,片刻不会中断,所以世界片刻相续不断。′?*小&%说¢÷£C>|Mˉ#S?? ¤已×发μ=布o最~>?新?′章′??节)??那我们见世间一切相以及心中种种感受,就没需要离相破执了呀?”
上师回答:“这就是《圆觉经》里要告诉我们的圆觉境界。经里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即颠倒不生,为佛菩萨真三摩地。你已经明白了‘如’无所而于觉性为能住,就会明了‘如’即‘觉’,‘觉’即‘如’,再也不会分别如的‘是相声色’与我的‘六性辩明’,这就是如来的圆满觉性,则不生颠倒。”
我问上师:“《圆觉经》的大概义理是什么呢?”
上师回答:“《圆觉经》的核心义理是这样:
1. 圆觉妙心为一切的发起或者成因的根本,世间一切相也是因此心成体。人人亦用此心见闻觉知,正常生活,这就是万法的平等真如性,它是包容万象的大法门,是一切的本源,如摩尼珍宝般纯净无染,超脱生灭轮回。但因无明贪念,众生迷执种种虚妄幻真,无法认知真真如自性。
2.知幻即离的觉悟论,经中强调‘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当众生意识到色尘烦恼等是虚幻不实的,当下即踏上解脱之路,无需刻意寻找方法或追求次第,觉醒没有门槛,离幻就是觉悟的体现。-三`叶·屋, ,首~发¨
3.圆觉法门的修持论,圆觉法门是快捷的成佛法门,通过修止、修观、修禅那来实现。修止是让心性专注不动;修观是用观法观察境界,不被幻象迷惑并看清真相;修禅那是静虑正审,以清净圆满心思维,脱离业障。这三种修持方法贯穿一切禅法构成圆觉二十五轮。同时,修行中要去除禅病,以正确的方法和心态修行,不执着于外境和妄念。
4.目标:《圆觉经》以圆觉妙心为核心,教导众生认识到身心皆幻,通过圆觉法门的修行,离幻觉悟,回归清净的圆觉本性,即‘如’无所住而于觉性为能住,从而获得自在无碍的精神境界。”
他们读完记言,盛施柔轻抚茶盏,氤氲热气在她眼前朦胧了窗景:“听了今日讲解,突然想起去年深秋登山,见漫山红叶纷扬如霞。那时只觉绚烂,现在想来,红叶的明艳、秋风的凉意,何尝不是在觉性中‘如是’升起?我们总执着于‘看红叶’这个念头,却忘了这一切本就自然显发,如镜映物,不留痕迹。”
候韵音指尖轻叩桌面,若有所思道:“‘知幻即离’四字,看似简单,实则如利刃破茧。我小时候在西域军营练武,怕打仗而焦虑整夜,辗转反侧时忽然惊觉,这些担忧不过是虚妄心念的堆叠。当意识到焦虑本身虚幻,那紧绷的情绪竟真的如潮水退去,这或许就是‘离幻即觉’的瞬间体悟。”
魏子豪双目微阖,缓缓说道:“圆觉法门的修持论,让我想起初学书法的经历。临帖时心浮气躁,字也歪扭不堪;唯有凝神静气,专注于笔尖与宣纸的触碰,方能写出几分神韵。这与‘修止’让心性专注不动何等相似?修行不是远离尘世,而是在生活点滴中观照自心。”
金君宝展颜笑道:“原来‘如’与‘觉’本是一体!就像孩童看世界,见到流云便追逐,听见鸟鸣便欢笑,从不会纠结云从何来、声归何处。我们长大后反而生出诸多分别心,把简单的‘如是呈现’拆解成无数烦恼。若能回归那份纯粹的觉知,或许就能体悟如来的圆满觉性。”
四人相视一笑,茶香与思绪在室内交织,窗外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