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98章 破除烦恼定义相,证得觉知本觉心

第98章 破除烦恼定义相,证得觉知本觉心

就在福慧村风雨欲满楼之即,何晓娜照旧在金山学堂带着大家学习了《妙法西域记》,今天学习第四十三记,记录如下:

我问上师:当烦恼与嗔恨生起时,有人尝试以觉知照见自身正处于“烦恼”或“嗔怨”的状态。`l~u¢o′q¨z,w_..c+o/m~然而,即便能清楚觉察,烦恼与嗔怨却依然存在,该如何化解?

上师回答:当你将某种色、声、味、法定义为烦恼时,正是由于产生了这样觉知的定义,烦恼和嗔怨才随之而起。所以,若要不被嗔怨烦恼困扰,就不应将种种现象定义为嗔怨烦恼。

我问上师:是因为觉知照见了种种差别,才生起差别的觉受?还是觉受本就不受控制地生灭,所以我们才照见并定义了种种差别情绪而不能不烦恼嗔怨?

上师回答:这个问法恰似困于“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迷局,本质上源于对“能觉”与“所觉”的割裂认知。心识造作起现象,为业习所致,然这还是不改它性觉的本质,性觉必明,你把此“明”定义为烦恼,那你怎么可能不烦恼呢?烦恼与觉知的互动并非线性因果,定义即起,烦恼即现。从唯识的角度论之,一切差别觉受皆由“种子现行”而生,这种“种子”其实是业习,也就是固定思维,这样的习惯性思维,当外境缘熟时,性觉感此种种业便现起为嗔怨等习惯性定义,执此定义则表现为情绪。.求¨书~帮? _更-新*最¢快\所以,当我们抱怨一个人时,并不是真相就是那样,而是自己的习惯思维在作祟,这并非先后关系,而是如同“灯照暗室”,灯光乍起时,黑暗与被照见的物象同时显现——黑暗非因灯光而有,却因灯光而被觉知。同样,烦恼非因觉知而起,但此觉知若被定义,则烦恼嗔恨等情绪就会相续不断。

我问上师:那就是鸡与蛋同时出现,同时消失?这我更不能明白了?

上师回答:你要执此先后,那是你自己执认它俩为“实有”了。如果它俩没“实有”呢?所谓“差别觉受”与“觉知”,皆无自性。烦恼的“实有性”不过是心识分别的虚妄构建,如同水中月,看似清晰可辨,实则了不可得。当我们执着于“烦恼先起,觉知后照”或“觉知定义,烦恼方生”的二元对立时,恰如以指撮月,徒增烦恼。禅宗以“当下直断”破除此类戏论。若在色声等相升起时,不落入“定义为烦恼”的思维定势,则不会纠缠于因果先后,而是直接安住于“能觉之性”,烦恼当下便如霞彩遇朝阳——非生又何以要灭?此即《心经》所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深意。?齐[&盛>小<说2,网{·+ o追?÷最·[}新μ章?¤?节?£[

上师继续说道:故真正的解脱,不在辨析“谁先谁后”,而在超越分别心定义一切的桎梏,了悟烦恼即菩提、觉知即空性的不二实相。当此之时,因果之问自然冰释,烦恼与觉知皆化作觉悟的助缘,成就大圆镜智的朗然观照。

在金山学堂暖黄的烛光下,盛施柔指尖摩挲着泛黄书页,率先打破沉默:“上师说不定义烦恼,可若不分辨善恶,修行岂不成了混沌一团?”她发间的银饰轻晃,映得眼底困惑愈发清晰。

何晓娜望着窗外翻涌的乌云,缓缓道:“就像暴雨将至时,有人怨天、有人躲雨,有人却能听见雨打芭蕉的韵律。定义并非消除认知,而是放下对感受的执着。”话音未落,候韵音突然起身,茶盏在案上轻响:“可烦恼如附骨之疽,明知是空,却痛得真切,该如何‘不定义’?”

魏子豪将佛珠绕腕三匝,沉声道:“上师说烦恼因‘种子现行’,莫不是说我们过往的执念,才是滋养烦恼的沃土?”金君宝却苦笑摇头:“道理都懂,可每当与人争执,怒火还是瞬间上头,哪里还记得‘能觉之性’?”

何晓娜起身推开雕花窗,裹挟着雨腥的风卷进室内:“诸位看那乌云——若将它视作‘遮蔽晴空的恶’,便生烦闷;若只观其流动变化,何尝不是自然妙相?修行不在强压情绪,而是在嗔怒乍起时,先止住‘这是烦恼’的评判。”她指尖轻点案头《妙法西域记》,烛火在字里行间跳跃,“就像金帝师西行,若执着于风沙困苦,又怎能写成这部传世之作?”

盛施柔若有所思:“所以‘烦恼即菩提’,不是美化痛苦,而是让我们在觉知中照见执念,对吗?”何晓娜含笑颔首,远处闷雷滚过天际,却惊不散学堂渐渐沉静的气息。

侯韵音垂眸摩挲着衣襟,半晌才开口:\"可若连烦恼都不定义,那该如何分辨自己是否在修行正道?难道任情绪肆意流淌就是觉悟?\"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仿佛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