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夜后,李世民面前的案桌上,已经摆放着那张写有李承乾话的密信。
说实话,虽然李承乾当面嘲讽自己,顶撞自己,并且还不听自己的敕令。
李世民心里并没有对李承乾感到生气,甚至还因此为李承乾感到欣慰。
在得知自己弟弟有难的时候,他这个大哥为了救弟弟,没有害怕自己这个父皇的威严。
没有害怕违抗敕令,会令自己的太子之位动摇。
没有因为程咬金带兵前去屈服。
更没有因为无路可走就打道回府。
这些都证明了,自己的高明,是一个合格的大哥。
别看李世民杀兄夺位,逼父退位,狠辣果决,但其实心里非常的挣扎。
李渊是在李世民十八岁的时候才起兵反隋,在起兵之前,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其实都没有争夺老爹位置的想法。
因为李渊在起兵之前,他在隋朝的爵位是“唐国公”,
这个“唐国公”,是因为李渊的祖父,也就是李渊的爷爷,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
北周是篡西魏的皇位,需要这些前西魏的臣子效忠,所以北周建立之后,才追封了“八柱国之一的李虎”为唐国公。
并且这个“唐国公”,还是“世袭罔替”,不是普通的继承爵位。
普通的爵位继承,就是亲爹死了,儿子继承爵位的时候,是降级继承。
比如长广公主的二儿子,他就是降级继承亲爹赵慈景的”开化郡公“。
而“世袭罔替”不一样,是不需要“降级继承”,而是原封不动的继承。
爵位继承是不能抢的,除非嫡长子不要,然后轮到嫡次子,嫡次子再不要,再接着轮下去。
如果嫡长子在亲爹之前死了,这个爵位也轮不到嫡次子来继承,而是嫡长子的嫡长子继承。
所以当初李渊没起兵之前,李世民和李元吉正没想过抢大哥的爵位继承,因为除非大哥不要,他们真的抢不到。
人哥三的关系好着呢,而且李世民十六岁就带兵救援隋炀帝,早就被隋炀帝看中,就算不继承爵位,李世民也有大好前途。
起码也得和燕王李艺在隋朝一样,当个虎贲郎将。
哪怕是在武德四年的时候,李世民虎牢关三千战十万,一战擒双王,威名传天下,吓的整个河北道的大夏国举国投降,册封天策上将,李世民都没想过杀李建成。
问题就出在了,武德七年,李世民被刺杀的那次。
武德七年真的改变了很多人,李世民从那以后,不再打猎,他可是一个射箭的高手,虎牢关大战的时候,他百发百中。
李世民当时差一点就真的当上太子了,但他先是被刺杀,儿子差点也被杀,还是在周围全是自己的兵的情况下被刺杀。
差一点就能继承皇位!
差一点自己的五岁儿子就要死在那里。
差一点就被自己的亲兄弟杀了。
亲爹玩儿我!亲兄弟杀我!
这种多重打击下,别说是李世民这个骄傲的“天策上将”,换谁都得心性大变!
所以李世民在当了皇帝之后,其实很怕自己的儿子也这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你在他的怀里笑,我在他的背后站岗。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黑发人发迹祭拜白发人。
所以当李承乾一而再的讽刺和顶撞自己,一而再的违抗自己的话,李世民一点都不难过。
李世民欣慰,李世民高兴。
但李世民面前的这封密信,让李世民不敢看第二眼。
因为,我为我儿子欣慰,可是连我儿子都不知道我。
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八月初,初九,登基的时候,曾经对一句话深感其中的精髓。
孟子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话的完整意思是:
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降临到这个人身上的时候,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如今,李世民在贞观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再次想起了这话。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是当皇帝代价。
李世民的密探,甚至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知道许守将和太子的对话,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三儿子的处境?
连李渊那样的皇帝,都舍不得杀儿子,何况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