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270章 沧州之战

第270章 沧州之战

使得明军的战局陷入胶着。

为此,朱慈烺一边紧紧封锁水路,确保清军无法从运河和海河逃脱,一边对外界释放出清军突围的可能性,表面上给了清军突围的机会,实际上却是步步为营,等待清军自投罗网。

他的整个战术计划,就是要在清军即将绝望之际,给他们制造一个“看似”安全的逃生通道,从而让清军自觉选择突围,而这正是朱慈烺想要的结果。

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沧州城内的清军士气逐渐低落,粮草供应虽充足,但将士们却在不断的心理压力下变得不安。

多铎和洪承畴也意识到,长期困守下去,既无援军也无退路,突围成了唯一的选择。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朱慈烺的陷阱已经悄然张开,只等他们一头撞入。

北直隶门户的沧州城,经过洪承畴一年多的精心经营,已经成为一座坚固无比的军事堡垒。

城墙上布满了火炮,各种防御设施极为完善。

即便朱慈烺率领大军主力强攻,也恐怕需要费数月才能攻破,甚至要等到城内粮草耗尽、守军士气溃散后,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军议结束后,朱慈烺与众将确定了诱敌突围的战略,各部队也迅速展开调遣部署。

陈福的前军被派往东面,那里地形复杂,不利于明军的骑兵发挥优势,成为清军牵制明军的理想突破口。

因此,陈福的任务是阻击清军的骚扰部队,确保明军阵脚不乱。

常登贵则率领中军主力继续驻扎在南面,这一方位是敌军不敢轻易突围的方向。

然而,为了防止清军另有诡计,他还派出一个战兵营和一个骑兵营驻守在西面,与主力形成犄角之势,确保各方位的防御都有足够的应对力量。

与此同时,林昌峰的大军也做出了相应部署。

他保留了一个战兵营和一个骑兵营作为预备部队,其余主力则被派往北面,防止有清军从河道突围成功。

在这里,明军预备着一旦发现敌军渡河,就能及时追击,确保没有一名漏网之鱼。

各部兵马迅速就位,殿前军的布局可谓是十分严密。

朱慈烺在做出军事部署的同时,还不忘用文书劝降城内的包衣兵和绿营兵。他很清楚,八旗兵大多战意顽强,不愿轻易投降,但他仍然在书面上给予了满人降服的机会。

当然,投降的条件极为苛刻,尤其针对那些新编入八旗的年轻士兵,这些人多是初次上战场,年纪不过十五六岁,尚未在战场上犯下滔天罪行。

相比起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老兵,这些新兵还是有可能接受投降的。

朱慈烺明白,若能减少己方士兵的伤亡,收降这些投降的年轻兵士其实比大开杀戒更加划算。

他的军中多是有家有口的汉人,士兵们的生命远比那些清军八旗兵要宝贵。

若是可以收编部分投降者,避免大规模厮杀,那为何不将这些人全都送去干苦役,以劳役代替直接处死,也算是赎罪了!

对于朱慈烺来说,这些俘虏并不是无用之人。

战后,他计划将他们送去矿山等地服苦役,为大明劳作赎罪。

这些鞑子的命运注定是被压榨至极限,但比起直接斩首,利用他们的劳动价值对大明更有利。

而让这些人承担苦力工作,可以解放明军士兵,节省大量开支。

如此一来,不仅不需要支付月饷和福利,还能在低成本下获取巨大的生产力。

此外,朱慈烺心中早已有了打算。

大明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从事繁重的劳动,尤其是在矿山等恶劣环境中,而这些俘虏正是最理想的苦力人选。

他们的命不如明军士兵宝贵,甚至可以随时替换,而这种利用也能避免战后直接处决带来的浪费。

与此同时,朱慈烺对满人八旗兵的处理也颇为慎重。

虽然他不打算大规模接纳投降的八旗兵,但面对那些初上战场、尚未犯下重罪的年轻新兵,他还是给出了投降的机会。

相较于让这些人继续为清廷卖命,朱慈烺更愿意在他们身上施展怀柔之策。

对于这些新兵来说,若能放下武器换来一条生路,或许是他们更愿意选择的出路。

于是,随着明军的兵马逐渐到位,朱慈烺的计划一步步展开。

无论是诱敌突围,还是劝降,这场战斗已经被他牢牢掌控在手中。

城中的清军将面临的是一道无法逾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