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士兵们心中的恐慌已经蔓延开来。
面前的清军如潮水般涌来,每一次突袭都让明军的阵线更加不稳。
即便是那些最为坚韧的将士,此时也不免感受到了一丝绝望。
清军的优势逐渐显现,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使得他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
多尔衮站在山岭的高处,冷眼俯视着下方的战局,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笑意。
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抵抗力将会逐渐削弱,而清军的攻势则会愈发凌厉。
这场战役的胜利已经在望。
陈福站在山谷口,注视着眼前的战况,心中逐渐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自己已经陷入了清军的伏击?
若非他久经战场、见惯了风浪,此时恐怕早已焦躁不安,怒火中烧,甚至失去理智。
可他心里最大的疑惑是,清军为何突然增兵如此之多?
这些伏兵究竟从何而来?难道是河南阿济格,金砺的兵马赶来支援?
还是北直隶的多尔衮亲率大军?清廷这是倾尽所有兵力了?
这些念头在他脑中迅速掠过,显得愈发沉重。
不过,转念一想,陈福立刻否定了多尔衮亲自带兵南下的可能。
多尔衮若真是倾尽所有,岂能放任北京不管,长途奔袭千里赶到济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剩下的唯一解释便是,阿济格率部赶来增援,而另外一支,必定是金砺的兵马。
毕竟,清军在北方的精锐部队仅剩下这三支,其他的根本不具备突袭的条件。
想来,伏兵也只能是他们了,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也是陈福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情报,做出的最合理判断。
不过,虽然对手兵力增加出乎意料,陈福仍不至于慌乱。
他麾下的将士可不是那些草木皆兵的虚架子。
经过最初的惊慌失措后,明军很快就恢复了秩序,凭借精湛的战术素养,在山谷中组织成了一个个坚固的军阵。
战兵与骑兵配合默契,硬生生顶住了清军如狼似虎的第一波猛攻。
但看着士兵们的伤亡不断扩大,陈福心中也越发焦灼。
他站在山谷边缘,眉头紧锁,双目注视着谷内的厮杀,眼中隐隐透着不安。己方的三万多兵马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战局依旧岌岌可危。
若是清军再发动一轮猛烈攻势,他们可能随时会被击溃。
思绪翻涌之间,他知道此刻只有中军的几个预备战兵营还能依赖,这支精锐力量是他最后的王牌。
然而,他心里也很清楚,这些战兵营若是现在就动用,之后再无后备力量了。
除此之外,预备役中还有一万兵力,但这些新兵刚训练不久,战斗力远不如老兵。
陈福清楚,他们只能勉强顶上一时,无法长期支撑战局。
而金武营虽可抽调一半兵力,但这支部队同样是他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轻易不敢动用。
换言之,是否派遣增援,必须视两侧山岭的战况而定。
清军既然安排了伏兵,必然也在山岭上布置了强兵。
自己派去增援山岭的兵力是否足够,能否顶住清军的攻势,还不得而知。
此刻,他急需一个明确的答案。
“山岭上的情况如何?”陈福转头看向副将,焦急地询问道。
副将手中正拿着从斥候那里传来的最新军报。
陈福心知,山岭高耸且树林茂密,自己无法通过千里眼看到战况,只能依赖斥候的情报。
副将低头扫了一眼手中的军报,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兴奋地回答道:
“将军,两侧山岭的清军已被我军击退,武安营的将士们正追击残余的清军。
如无意外,很快便能全歼敌军,并彻底控制山岭!”
陈福闻言,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并未彻底放下警惕。
他明白,虽然山岭暂时得手,但战局瞬息万变,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局面逆转。
他一边调度兵力,一边冷静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站在山谷之上,眼下的局势仍旧凶险重重。
己方虽然在两侧山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谷中的主力依然面临着清军的猛烈冲击。
眼前的战场充斥着硝烟和杀伐,激烈的战斗声此起彼伏,双方厮杀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