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229章 最危险的归途

第229章 最危险的归途

多尔衮无法控制的变数了。

换言之,阿济格亲领的那近万八旗马甲,将是确保多尔衮能够按计划行动,也是计划得以成功进行的关键,他们并不知道朱慈烺有多少骑兵,只能从宽料敌。

当然,汉江平原的地势使得清军这一前一后两路兵马,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无法逾越的阻碍,这让他们可以随时相互联系,并对明军展开反击。

多尔衮和阿济格在风云变幻的战场局势之下,其实都已经不自觉开始做了最坏的打算。

毕竟,多尔衮的计划不仅仅要求阿济格领军及时折返,而是要求对方必须取胜,否则阿济格的军队,也便是阻击的兵马,必定会因为战败,在撤退途中一溃千里。

而如此一来,襄阳城内的清军主力,特别是那些到现在还远远没有恢复实力的绿营军,他们对于明军的畏惧,可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消除的,即使是和八旗大军一起撤退,恐怕也免不了溃不成军。

在这个指挥体系落后的时代,撤退之中的士兵很容易受到影响,即便是胜利之师,也很有可能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突然崩溃,这是时代组织力的限制。

朱慈烺此时已经差不多猜到了多尔衮的计划,他知道自己面对的,大概率就是阿济格,根本不敢掉以轻心,因此才做出了围攻襄阳的样子,并让原本部署在郧阳附近的几支偏师,对南阳,河南二府,展开突袭,目的便是要逼迫多尔衮提前撤退,进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汉江平原之上,堂而皇之的骑兵决战,明军并不占优势,骑兵也不足,但如果是清军溃败,一路追击,清军还只是留下了一支阻击兵马,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多尔衮以为朱慈烺的目标是他的主力大军,殊不知后者的目的,从来都只是留下阻击的那支兵马。朱慈烺此前收拢了天骑军,骁骑军两部骑兵,还有殿前中军的精锐部队,用他们来追击清军,明军将会拥有更大的优势。

而这数万经过了“分水岭之战”洗礼的虎狼之师,便是此次追击战的关键。同时,“分水岭之战”,殿前军缴获的近万匹优良战马,也使得朱慈烺的部队,拥有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

他在阿济格领兵夜袭的第三天清晨,依旧还在宜城东北方向的一座堡垒堠台上,这里十分安全,而且可以让他更早了解到北面和东面传来的军情。

朱慈烺看着北面的天空,依旧眉头紧皱,他必须再拖住多尔衮一段时间,陈福和高一功到现在还没有传回捷报。若是多尔衮和阿济格成功领兵北撤了,那他此前的部署,也就功亏一篑了。

不过,他也知道,无论计划如何完善,战场上的意外总是难以预料的,鹿门山南面到襄阳只有四十多里的距离,到南阳也不过两百余里的距离,朱慈烺必须恰到好处地出击,只要稍有犹豫,所有的计划都将功亏一篑。

周世显看着朱慈烺的神情,知道对方一定是在为汉中局势的恶化而担心,自从汉中传回了军情不及预期之后,朱慈烺便经常如此,并要求周世显加紧部署锦衣卫在陕西的渗透,以免西路军无功而返。

朱慈烺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但他也在为最坏的情况下,提前做好准备。

“陛下,高将军现在此时应该领兵翻过秦岭,进入陕西了,他带着数千精锐骑兵北上,一旦和丁国栋回合,路上必定能收编了不少绿营军,孟乔芳在西安的那点守军,绝对拦不住他。”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道:“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拦住多尔衮,若是他顺利北撤了,必定会派兵增援汉中。现在他不敢分兵北上,也是担心军中的士气崩溃。”

“多尔衮这几年昏招迭出,在军中的威望早已经大大消耗,八旗军的那些主将,现在恐怕不会全听他的。”周世显奉承道。

朱慈烺听罢,却是摇了摇头,但他并没有继续追问汉中的局势,而是问起了周世显海上的军情。

“辽海那边,张名振有新消息了吗?”

现如今,满清面临的,不仅仅是汉中局势的崩坏,北直隶,山东沿海一带,随着清军主力的缺位,也已经朝着彻底逐步崩溃的局面发展。

因此,多尔衮并不能分批撤军,否则他无论是回援北直隶,还是回援汉中,都是杯水车薪,同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不得不先北京,再汉中,这对于战局来说,就是本末倒置了。

北直隶的局势发展虽然出乎预料,清军当前派了重兵把守大沽口和天津城,明军水师虽然暂时还没有能力攻破这些防御工事,但依旧时刻威胁着北京城。

而这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