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继位之后一改汉初的战略防御政策,转而积极进取,征伐四方,力图实现“王者无外”的“大一统”的局面】
【他认为“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
【大汉是万国之宗主,天然具有平定四方,扶危平乱的使命】
【而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灭胡”,也就是消灭大汉最大的敌人匈奴,洗刷自太祖时期以来的耻辱】
汉初
“咳“,刘邦有些尴尬的咳了一声,自已翻了一次车,怎么老被说呢?
“这孩子还是有孝心的啊,希望他不要莽撞吧,匈奴可没那么好对付。”
【虽然刘彻野心勃勃的想要对付匈奴,可大汉内部势力交错复杂,刘彻暂时顾不上对外,但没成想匈奴先找上门来了】
【建元六年(前135年,武帝年号太多了记个公元年以防大家看乱),匈奴又派人来汉朝要求和亲】
【刘彻肯定是坚决不同意的,但还是那句话,时机不到。朝中以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更是吵翻了天】
【最终刘彻采纳了主和派的主张,准备再韬光养晦一段时间】
【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提出了马邑之谋,他的计划是利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境,在马邑谷中设伏灭之,刘彻同意了这个计划】
【元光二年六月,马邑人聂壹按计划与匈奴交好,诱引匈奴进攻马邑。匈奴军臣单于得知马邑财物众多,忍受不了诱惑,当即以十万骑入武州塞(山西左云至大同市西一带)】
【这一次出战,刘彻可是下了血本,派出了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将军,率三十余万大军分别埋伏于马邑附近和代地】
【军臣单于进军至距马邑百余里处时,发现牲畜遍野而无人放牧,顿生疑心,后来又抓住了雁门尉史,得知了汉人的计划,立刻撤兵而回,这时汉军想追却也来不及了】
赵国
李牧扶额,这就是积极进取的汉武帝吗,这仗打的真是……
而且这个套路李牧之前已经用过了,才过了多少年,匈奴又不是傻子,一看见这遍野的牛羊无人放牧,肯定就会有防备的。
匈奴回去之后肯定会进行报复,下次就要真枪真刀的干了。
“希望这“最丰厚的嫁妆”,能让大汉以最小的代价获胜吧。”
大汉取代了秦,匈奴又是自已的老仇敌了,李牧自然是希望大汉能够打出威风来。
西汉元狩
想到就来气,刘彻喝了一口酒,压了压心中的怒火。
可能真的是和平太久了,导致底下的将军一点都不会打仗,如此简单的埋伏,都能做的错漏百出。
最可恨的就是这个雁门尉史,雁门是什么地方?前线啊!就这么被抓住真是蠢之又蠢,最可恨的是他连一点骨气都没有!
“大汉怎么会有这种软骨头,这么轻易的就把计划说了出来,他不能坚持坚持吗!”
(尉史没留下名字,他投降后匈奴封他为天王,不过他内地的家人可完了)
【王恢由于匈奴兵多不敢出击而被杀,而匈奴也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更加频繁地入侵汉朝边塞,不过双方关市并未断绝】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连刘彻身边的近臣主父偃、严安人等,都提议恢复与匈奴和亲,以求稳定】
【但刘彻坚决不同意,既然已经撕破脸了,他也就不想着和平了,即日起,对匈奴开战!】
【没让刘彻等多久,匈奴再次大举入侵,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南下上谷郡(河北怀来县)】
【这一回刘彻亲自部署战略计划,分派四路出击:卫青封车骑将军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而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让刘彻没想到的是,李广、公孙敖两路皆交战失败,公孙贺一路则是无功而还】
【而首次出战的卫青却给了他一个大惊喜,卫青果敢冷静,一路长驱直入,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杀匈奴军数百人,大胜而归】
【龙城之战是汉初以来对匈奴的首次胜利,大大振奋了人心,卫青因此被封为关内侯,从此开始了他暴打匈奴的征程】
西汉元狩
“来,都敬我们的大将军一杯。”
龙城之战的意义不必多说,即便到现在,刘彻一想都会笑出声来。
卫青连连摆手,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