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爬虫并没有直接先对整个阶梯平面进行一次完整的巡视,这主要是平台的最低处已经来到了一千一百多米,这个深度已经超过爬虫的设计最大值。
爬虫的设计极限是一千米以内,虽说用料比较扎实,零部件有些甚至是潜龙蛟龙那种级别产品上同款,理论上会抛出20%的余量,也就是能达到1200米,但考虑到损坏一台不仅损失的是真金白银的钱,还会损失作业时间,雷洪汕是不会让爬虫去做这样极限的测试,他只让小张在第三阶梯的上半截,也就是900米以内的深度转悠。
虽说深度限制了能作业的范围,但也别小看这区域,光这一圈也足足有好几个平方公里。
但是和第一第二阶梯不同,下到第三阶梯获得的取样却不尽人意,前三个探坑九螺样料找到的黄金加起来都不足十克,搞得雷洪汕都起了个外号叫做“九螺九克”!
不过第三阶梯出师不利并没有影响大家的信心,毕竟此前的样本中的黄金已经证明了这里有黄金,只是有多有少,和这些黄金在哪里的问题;雷洪汕也没有利用自己黄金感知的能力给队伍更多的指示,这些都是一个矿队必须要有的耐心和水磨功夫,以后啥都要靠他的话那他还要这些人来做啥。
三天后,爬虫将900米深度区域搜罗了一遍,大大小小的样品坑刨了几十个,但依旧没有找到满意的矿点。
“要不,趁着一号上来维护检测,换二号下去试试?往深水区走走?特别是这边……”
阿胜看着最近一批样品,指着第三阶梯北边还未探索的区域小心的提议。
这个不是他赌徒心发作,而是有一定取样证据支持的。在第三阶梯的取样中,北边的样品黄金含量明显比南边要高不少,特别是边缘区的一个样点,更是获取到了六克黄金的最好成绩;只是再往前走,就要超过雷洪汕给的900米的深度限制。
雷洪汕心中对比着感应到的黄金分布,其实南边的黄金感应比北边更强一点,但现在黄金线乱成一团麻,他也没有太多的把握往南边走就一定比北边强,反正现在就拿这个地方做测试练手,便微微点头同意了阿胜的建议。
“收一号机!”
随着阿胜的指令声,一号机开启上升模式,矿工们一边冲洗检查,一边将线缆收到绞盘上,半小时后,在水下待了数天的爬虫一号机从水中吊上甲板,只是矿工们没有直接清洗它,而是检查线缆前段的磨损状态后直接将二号爬虫给连接上丢到了海里,至于一号机……
赵工他们要对一号机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拆检,除了对采集头的磨损情况进行观测之外,还包括机身上附着的生物,以及机件缝隙中夹杂的泥沙与杂质,从这些数据中确定爬虫后续的优化设计方向。-s?o,e¨o\.!i\n!f.o,
二号机咕噜噜的一路下潜接替了一号机的工作,不过因为已经确定了向北探索的后续方案,二号机下去时不是单体下去的,而是背着一个大螺壳节省对接时间。
因为还没到换班的时间,第二操作员小心翼翼的操作着二号机慢速的往深水区爬,他的操作技术比组长小张差了不是一丁半点,走走停停还要时不时的找地方定位,速度比小张差了至少一半。
不过二号机前几螺的样品收获还是不错的,很明显阿胜的判断是正确的,北边岩层表面的黄金确实比较多,每一螺都能有个十几克黄金,这个品度已经让人似乎摸到了矿脉的尾巴。
不知不觉就到了换班的时候,小张认真的和第二操作员交接完坐到了操作台前,第二操作员不太敢往深水区走,爬虫只在915米的深度边缘弄了几螺样品上来。
这个不是第二操作员胆小,而是搜索并不是直上直下,而是以深度为标尺,沿着910、920米的深度在第三阶梯的平台上画圈,这样可以避免冲的太快导致设备突然故障,而整个阶梯平台也不是完全平整的,所以高低起伏落差几米也是常有的事。
不知不觉爬虫的深度已经来到了九百三十米的位置,样品都弄了几螺上去,可依旧迟迟没有找到主黄金矿脉让大家有些焦躁,而就在这时,一条沟壑挡住了爬虫前进的方向。
这条沟壑说是沟也不算沟,它更像是填缝失败后的遗留品,但受声呐探测精度的限制,目前只能大概知道它的宽度从五十米到五百米之间,但具体深度并不太准确,只能初步判断比两侧的岩体要低矮这么数米,毕竟这种地方汇聚的浮泥会比其他地方更多一些,搞不好可能十几米深度都有。
小张看着这条一直向更深的海底延伸下去的沟壑,按照现在接近极限深度的情况,操作员会利用推进器把爬虫“飞”起来“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