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处理后的矿料再送入碎料机时势必会增加了工作效率,虽然最终依旧需要将淘洗完后的尾矿给运走……
但这么大的一个矿坑临时找个地方堆放起来毫无压力,等油料能够恢复正常,那这个问题也就不会是什么问题。
可以说,雷洪汕的想法确实比霍曼的思路更进了一步,但前提是所有队伍要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也就是要至少达成霍曼的思路,要不然这个办法也无法能够实现。
听到这个想法立刻引起了不少队长们的好奇和赞同,每个人都是资深的淘金客老炮,他们当然深知碎料作业对吹除作业带来的效率变化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干就干。
结束会议后众人便立刻安排了测试,不过当时尾臂上还是简单的传送带,所以能运送拉起的高度有限,矿料落地后产生的碎裂程度也不尽人意。
可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哪怕不用雷洪汕拿出黑鸟毛滩的自行研制的搓泥机案例,现场的矿队队长们就想到了用角钢和钢筋制作出专门增加碰撞分解力的钢架网出来。
因此在结束完初步的测试后,夜晚,塔克和汉斯带人给工作尾臂上安装三角台阶,而其它队伍的人也派出人手临时焊接制作这些撞击钢网架。
今天一早的测试,其实就是整体的第二次测试。
效果也很明显,有钢架的撞击效果非常令人满意,钢网下方的矿料碎屑甚至已经达到了能进矿机进行第一次初吹的细密程度。
既然效果很明显,那么解决如何持续用钢网分料便成为了所有人下一步的改造目标。
所有人将目光投向矿坑外面,其实就是望向了一台大型自卸矿车!
人多就是力量大,在各队伍的机械师、焊工的共同努力下,这台矿车便很快经过快速的改造。
向车尾翻起的车斗被钢筋、铁板牢牢固定在车架上,氧气切割机切掉车斗靠车窗部分的钢板,并将其耷拉在车头顶部形成天然的保护和滑料坡。
然后昨晚焊接出来的钢架网也被迅速的移植到这里,利用翻起倾斜的车斗形成一个天然的倾斜面撞击面。
这样一来,从上方掉落的泥料在撞击到钢网后,破碎的细小矿料会顺着缝隙直接掉落到下方的车斗中,顺着车斗的斜面自然向下滑落。
不用担心它们卡在钢板上,因为随时不断从上方掉落的高空坠物矿料产生的撞击力,会天然的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震动,保证它们能如同受热融化的巧克力一样,丝滑的直接滑落出去。
而那些个头体积无法通过缝隙的矿料,则是在惯性的作用下,朝着倾斜钢网产生的反射面飞到车斗的后面。
第三次测试很快开始。
这一次,矿料和所有人预期的那样,形成了天然的分流。
细小的矿料直接穿过钢网的缝隙,在车斗和地面接触的位置形成了堆积,这钢网下方区域也就被命名为穿透区。
而大坨的矿料和夹杂的碎石,则是在完成和钢网的碰撞后改变方向向后飞溅,迅速形成了一个如同火箭尾焰喷射般的堆积区,而这个堆积区都是被飞溅出来的碎石、矿料组成,所以也被直接命名为飞溅区。
“哈哈!!成了成了!!”
看到测试成功,现场矿工和队长老板们纷纷爆出欢呼声和口哨声还有掌声。
当然,第三次测试还是暴露出不足之处。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车体距离地面高度有限,导致不管那些穿过缝隙,落入下方细密破碎的矿料,还是个头粗犷的大矿料,都会很快就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两个堆积体,如果不能够持续的处理,那么这些矿料同样会迅速的产生堆积从而降低效率。
其次第二个问题,就是一辆泥头车产生的宽度有限,从天而降的矿料在空中会自动散开,形成了一个天女散花的形态,导致不少矿料并没有撞击到钢网,而是直接落在了泥头车的四周。
对于新出现的问题,众人便很快想出了解决方案。
首先用挖掘机和推土机,迅速的推建出一个直角形的三角倾斜的坡道,让泥头车倒车屁股向上倾斜放置。
如此一来,这个人工建立起来的坡道就直接拉高了矿料和地面形成的空旷区域,一下子就增加了数倍矿料临时分离存储区。
为了增加那些细密矿料的存储量,挖掘机还在三角坡道垂直面下方还挖出了一条壕沟来继续扩容存储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