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牵连自己,便将此事告知了刘玄,导致隗崔和隗义被杀。而刘玄认为隗嚣对自己非常忠诚,便将他升为了御史大夫。】
【这一次谋划劫走刘玄,是在他发现刘玄的地位已经不再稳固之后——他向刘玄建议,将政权转交给抚养过刘秀兄弟、带领刘秀兄弟起兵、此时被封为国老的刘良,但是遭到了刘玄的拒绝。】
,!
曹操是研究过两汉之际的这些个枭雄的。
隗嚣也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隗嚣远比刘玄有研究价值。比起刘玄的被拥立、称帝之后的荒唐之举、最后的稀里糊涂败亡,隗嚣还称得上一个枭雄,也称得上一个胸怀野望、心有天下之人。
“隗嚣起初倒有一番贤明气度,也吸引了天下豪杰前来追随,为其舍生忘死,”说到此处,曹操不由摇头,“可惜其人不能做到采纳正确的建议,不能分辨出谏言的正误,又心性多疑,未能明了去就之道。”
隗嚣之所以最初能够被推举为上将军,不仅是因为什么过往的贤名,而是因为他确实真有几把刷子——在起兵被推举之后,他假借神明之名,号召众人,凝聚军心,并且影响周边地区的其他百姓和豪杰。
要知道,起兵不是起来就可以了,更关键的在于起兵之后如何真正统率住这一支兵马,让他们愿意听从你的话语继续作战、愿意听从你的指令指哪打哪。
而隗嚣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在刘玄召见的时候,隗嚣的谋士方望不愿意让隗嚣去归顺刘玄的原因之一。
自己有兵有人望,有地盘,万众归心,为什么要去投奔刘玄这么一个不知道有多少时日的皇帝?
但是隗嚣没有听从方望的建议,一心前往长安,最后还为此搭上了自己叔伯的性命——其实这就是他不能辨明建议的正误、不能正确采纳谏言的体现了。
之后呢?之后隗嚣又逃回了陇地,自立为王,面对光武帝坚决不归顺,屡屡决策失误,最终败了身家性命,还牵连上了一众百姓和将领。
这也是感叹隗嚣可惜的原因。
在隗嚣从长安归来之后,当地的百姓和豪杰依旧愿意支持追随于他;在他面对光武帝显露出明显的败亡之象的时候,确实已经有不少人因为他的屡屡失误而离开,但也依旧有人舍生忘死、不顾性命的愿意跟随他。
这样的号召力,这样的影响力,如何不让人为之感叹?
-
百姓们不知道隗嚣的人生经历,他们只能了解这一段内容。
便有人对隗嚣非常不满,甚至于不耻:“他选择投奔刘玄,却将自己的叔伯当做了升官发财的踏脚石?!狼心狗肺,小人做派!”
那可是自己的叔伯,也是最初隗嚣能够起兵成为一方割据力量的重要原因,结果转头来隗嚣就为了自己的顺利升官、为了自己的前途,把他们出卖给了刘玄?
这在把宗法看得比国法还要重、把亲缘家属看得大过天的古代,是不少人根本无法接受的。
况且,这又不是隗嚣的叔伯和隗嚣有什么直接的仇恨冲突,如果隗嚣的父母死于叔伯之手、或者他的叔伯要对他下手陷害谋害他,那也就罢了;
但是他的叔伯是打算重新回到家乡、要背叛刘玄,而不是背叛隗嚣——如果隗嚣是出于忠君爱国,出于对刘玄这个主君的一片忠心,那么或许还能让他们理解;可隗嚣完全是出于害怕自己被连累……
这对于不少百姓而言,就完全属于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范畴了。
【隗嚣和张卬等人商议,决定在立秋当日用武力劫持刘玄,随后一同东归。但这个计划被侍中刘能卿发现了,随即报告给了刘玄。】
【刘玄大感不安之下,决定设立一个圈套将隗嚣等人一网打尽。】
【这个圈套很简单,刘玄直接宣称自己身体不适患病,要召见隗嚣、张卬、申屠建等人。】
【在接到召见之后,张卬、申屠建、胡殷、廖湛四人先行抵达了宫中;但由于隗嚣没有到,于是刘玄便让四人先到外面的屋中等候。】
【到这时候,发现隗嚣迟迟不到,而皇帝又没有什么表示,张卬等人心中顿时生疑,怀疑刘玄这边有什么陷阱。于是,张卬、廖湛、胡殷三人直接冲杀而出,只有申屠建留在屋内,被刘玄斩杀。】
【杀出去的三人当然不可能就此罢休,即使他们的政治水平没有那么高,但他们也清楚,如今自己和更始帝是彻底地撕破了脸皮,而且还站在了敌对的位置上。】
【于是,他们直接带上了自己的兵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