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皇帝,两头是棒槌。
活该亡国。
…………
为什么说明史是永恒的现代史?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都在研究明史,d校更是在传授明朝的权力改变过程(这就是为何明史专业容易…的答案)
作者总想告诉读者为什么。
一两句很难说明白。
今天有个读者给了我一个思路。
咱们先看他说了啥。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清,我给他回了两条,第二条被吃了,app看不到 咱们忽略其他话,重点说说——似曾相识。
大多数人看明史,都觉得明史似曾相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当下的世界就是这么传承来的,从小就接触与明末类似的史册。
大多数读者写明末,一直盯着满清,事实上满清从来不是明亡的主导因素,大伙自己也知道啊。
气候减产、财政崩溃、党争严重、土地兼并、义军四起。
所有的学术,研究明史都不是研究满清为何能得天下,没有多大意义。
抱着结果看待过程,永远得不到真相。
满清自己都说了,他们是“幸而得之”,坐天下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争来的。
说满清所向披靡,就像之前有位朋友说崇祯元年流贼遍地一样。
这是我们史书记载习惯造成的假象:放大失败,隐匿成功。
流贼遍地是个史册中的虚词,明朝到死都没有流贼遍地。
满清所向披靡,更是放大的失败。
他们从未所向披靡,比起秦国一统天下、朱元璋扫清北元,满清用了整整五十年才大体一统,是五千年史册中统一过程耗时最久的王朝,且他们终其一朝,都没有达到朱元璋开国时候的民心聚拢程度。
就像这位读者说:好几次入关都干到山东江苏。
您看,咱们的史册口吻都一样。‘好几次’更是虚词,五次中有两次在京畿、两次到山东、一次是宣大。
至于到江苏,可能是在淮安府溜达了一下,距离江南远的远,但在后来人一看,好像满清都杀到太湖了。
到山东那是最后两次,是十一年和十五年,明朝已经处于咽气的最后时刻,他们依旧不敢停留。
作者看的权力史册太多了,有句话我想说很久了:我最恶心的就是明朝的管理环境,治国不知重点。
但我们得找对恶心对象,满清不是我们讨伐的对象,也不是我们反思的对象。
为何我们似曾相识呢?
不是网上的胡说八道,是我们的基础价值观。
是您学的历史,是您的一切认知在让您反思历史。
百年前,就是明末翻版。
‘太祖’精通明史,对李自成的失败研究透彻。
一句话所有人都熟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对历史的高度浓缩总结,对三千年皇权相权博弈的总结。
为何看明史,为何明史被反复研究,一句话:它对现代治世理念有指导。
我们当下的大环境,就是从明史中吸取教训,成功而来的。
这就是您似曾相识的真正原因。
‘太祖’在入京前对李自成的评断,看过初中历史都该知道。
李自成错就错在把做事的顺序搞错了,没有获得民心大义,眼里只有御座,若他先从晋陕出塞灭虏,明朝都不用他去打,绝对雪崩一样归顺。
我们借鉴了李自成的失败,岛子当时的策略就是在复制满清蛇吞象的经验,一直以挑拨削弱为主。
而且当时江南的士绅豪商、地主阶级上当了。
百年前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危险的时候。
与明末一样的情形上演了一遍。
若是…必然……
自个造句,您总该明白了吧。
这才是您看明史熟悉的原因,是我们该思考的事,该学到的事。
作者这小说通篇都在说政治因素、说权力变化,而且说流贼的时候,隐晦说过明史为何是现代史。
您不能看到现在,还在怀疑武勋(士绅)的聪明,这不是重点,每个有欲望的人都聪明。
不要一直盯着满清,那是个热闹,作者还不屑拾人牙慧去凑热闹,两本书砍他们都挺干脆。
皇太极那个人值得说说,满清除了奴性,根本没留下值得借鉴的东西。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