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烧”坦克的运动轰轰烈烈。
士兵漫山遍野地砍易于制碳的松木,顺便把被打散,藏在林子里的小股鬼子部队清理掉。
别说,真有意外收获。
警卫营的侦察兵在一个山坳里发现一名鬼子少将旅团长和几十名参谋。
显然是某支部队被冲散,慌不择路抹黑逃到山里。
侦察兵没有轻举妄动,迅速联络部队出动。
等鬼子反应过来不对时,已经被团团包围。
鬼子很顽强,所以走的很不安详,74师缴获将官刀一把。
少将也是本次突击有据可查击毙的敌方最高指挥官。
清理小股鬼子工作在差不多第三天结束。
这不是说已经没有小股鬼子兵。
实际上,直到次年开春,还有高丽民众,报告野人似的鬼子部队躲在山里
也不知道怎么活下来的。
但就目前,三十公里范围内就是74师最大清理线。
战事对74师已经停摆,在防冻液运来之前,保证装备安全最重要。
同时,指挥官也不会奢侈地让装甲兵去充当步兵去前线。
没错,就算二次战役失败都不会让装甲兵顶上。
突击的威力在成才眼里跟本不需要证明。
证明个屁?
机械化在未来五十年是不二正道。
哪怕信息化也是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上。
远征军凑出一个师,两千名装甲兵已经是极限了。
这些老兵,包括奉系调来的人员,原先都是分散在几十万联军里战车组成员。
整个北部就这么多。
作训模式是三组人一台车,真打仗,另外两组人干别的活。
打光了就没了,系统补充很难。
装甲兵不像步兵,随时大量补充,发一把步枪就能战斗。
当然,也不像航空兵。
但归根结底,一百架飞机和一百辆坦克,谁对战局影响更大,显而易见。
从广义角度,坦克在此阶段,一定比航程短、夜战能力差、携弹能力差的飞机更加重要。
而空军这个兵种,真正崛起还是在二战中后期,参战各国开挂般工业,制造成千上万飞机,相互间的战略轰炸模式,大大提高空军地位。
抛开七十四师。
杨宇霆的两个军经过短暂整编,运动到新安边缘一带。
东可进新安,南可下安洲,占据咽喉要地。
事实上,鬼子第二方面军战败并不孤立,他们战败,等于让出纵深。
第一方面军要面对西边的杨宇霆和张灵普。
最直观的体现,蝴蝶效应已经影响到小黑山战斗节奏。
原本激烈的战事迅速放缓,第一方面军在观望。
毕竟74师突击能力突破天际。
直到通过电台破译和其它渠道,再三确定,74师暂时没有机动能力。
松井石根才再次调动部队,恢复对小黑山的战事。
不过即便是恢复,因为大雪原因,战斗激烈程度也降下去很多。
显而易见,二次战役需要时间,注定要被拉长。
另一边,杨宇霆虎视眈眈在侧,鬼子第一方面军以两个师团为核心,配合六个保安旅部队,构筑防线。
因为吃过机械化突击的大亏,鬼子的阵地工事建设,还是以反坦克为标准。
不要求其它,区域阵地纵深外围三百米必须设置两道壕沟,壕沟深度两米,宽度三米。
冬季到来,在冰天雪地里进行土工作业异常艰难。
反正鬼子主力不会从事这种工作,这时候,高丽伪军派上了用途。
阵地前,大量伪军士兵举着镐一顿狂刨。
时不时就有人停下来活动一下手脚。
第一方面军辎重没问题,配发却需要时间。
按照优先给鬼子主力,然后是高丽伪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原则。
二线部队,估计两三天后才能穿上棉服。
伪军保安六旅三营士兵边干边聊。
聊天内容无非就是发泄怒气。
樱岛人自己躲在温暖的工事里点燃篝火取暖,让他们冒着风雪干活,真他妈王八蛋……这种话题。
积攒的不满深刻。
樱岛人不把高丽人当人。
高丽人心中自然不把樱岛人当人。
挑头闹事不是没发生过。
可惜在高压手段镇压下很快平静。
只不过,怒火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