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特种兵:兵王成才崛起 > 第476章 他们的民国1926

第476章 他们的民国1926

1925年底,距离除夕还有两天。

前线传来了好消息,东征部队大胜。

军阀陈炯名通电下野,抛下最后的残兵匆匆逃往港岛。

胜利了!

打了一年的东征终于结束。

以黄埔为骨干的新军经历战火淬炼,变得更加庞大。

此时,眼看接近新年,整个广城都沉浸在节日和胜利的喜悦气氛里。

上街欢庆的学生群体游行整整一天一夜庆祝。

他们在街面碰到穿着新军军服的人,热情的不可思议,把人拉到队伍里,给带上红花。

披红挂绿的当作英雄。

工商界纷纷在报纸表态,对校长和李司令高度赞赏。

东征结束,北伐大业提上日程。

能救国者,唯有新军。

汪卫看了报纸气得肝疼。

干脆借疗养名义,关闭汪公馆,闭门谢客。

当然,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胜利。

这群“麻木”“狭隘”“愚蠢”的家伙,永远只关心下一顿吃啥、在哪儿吃、能吃饱嘛。

广城贫民区,天不亮,各家各户炊烟升起。

从天空俯瞰。

诸多燃烧的火焰,就像清明烧纸似得恐怖。

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要发生一次。

乃至南城的空气质量堪忧。

烟雾缭绕。

有经验的人,光是凭借炊烟,就能分辨出谁家日子凑合,谁家快不成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个顺序很讲究,可以从后到前一样一样削减。

减到只剩柴米,最低需求。

注意,柴是要钱买的。

指望在广城贫民区捡到几根免费树枝烧烧,就像后世指望在地上捡到一百块钱一样。

放心,街面有一颗屎都有人会抢。

在南城一角,某三户合租的杂院。

鸡叫一遍。

小媳妇儿立刻簌簌地找衣服。

黑暗的被窝里,最小的光屁股娃迷迷糊糊伸手抓住奶呓语。

另外两个大点孩子也稀里糊涂地找奶摸。

不够分。

小媳妇儿一边哈气一边系上扣子,最后才把孩子们的手从胸膛里拿走。

穿鞋下地。

手脚麻利地引火。

露天灶膛里的火光倒映面庞,她时不时站起身,俯下身体,用马勺搅动白水煮的三合面糊糊。

凭着强大娴熟经验。

即便贪黑做饭。

对她也没啥影响。

甚至还有能力抽空和邻居打招呼,交流一下市场物价,“张家铺子米是陈米,但便宜。”“广济寺初一要施粥,咱们得早点排队。”“新军打了胜仗,听说明年还要打,北伐什么的,要按人头交税。”

聊到交税。

几个女人心情沉重,说不下去了。

广城啥都好。

下死力气,总是能凑合活。

就是总交税。

太难了。

眼看糊糊烫熟,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冰凉小瓦罐,手指挑出来,撒了一小撮盐面在锅里,丈夫在工厂干体力活,没盐可不行。

盐,后世特别普通的东西,支配了数千年的国人命运。

又想着明天新年,她咬咬牙奢侈地给烫面里加了一小块凝固的猪油。

比拇指指甲大不了多少的白胶状猪油迅速在烫面儿里化开。

强烈的香气让她脸色一震。

美好了。

这个时代穷人的鼻子跟狗一样。

同院忙活地几个阿嫂纷纷扭过身子探头探脑,贪恋地跟着嗅了几口香气。

感觉也老幸福了。

做好饭。

小媳妇儿给丈夫打好水,伺候着几个孩子穿衣服。

“娘,我饿!”

“娘,我也饿。”

孩子睡醒就喊饿。

“吃饭,嗯,这就吃饭了。”

她宽慰孩子,结婚三年,一年一个,最小的吃奶,大的两个吃饭。

多生,是穷人延续血脉唯一办法。

因为夭折率高。

一次生病,可能就会夺走一个。

男人起床,往锅里看了一眼,就知道自己该吃多少,既不影响劳动,又不影响孩子媳妇儿饿着。

吃饭,喉咙里冒油,没一会,闷闷地说声“我走了。”几乎和拉人力车的邻居同时出门。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