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二百一十章 商议中央银行

第二百一十章 商议中央银行

,想想,也是后怕,如果不是皇帝发觉的早,一肩担下来,今天,怕自己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杨改革看自己的几个心腹,嫡系都低着脑袋,道:“这件事就让他过去吧,现在重要的是,把朕在朝堂上所说的票据业务,用银票代替银子支付的事,好好的说说,这件事,朕觉得十分有益,如果艹办的好,可以为朝廷凭空的变不少的银子出来。”杨改革现在的重点,就是准备推出票据业务,搞中央银行了。

这票据汇兑的业务,在古代,也不是没有例子的,比如电视剧《乔家大院》那个里面,说的就是票据业务,搞得就是汇通天下【呵呵,例子还没发生,不过对二十一世纪来说,也是古代了】。杨改革想的就是也在这明朝搞一搞乔致庸那一套,搞汇通天下,然后用纸币代替小额的货币,完成货币纸化,这个,自己一份储备金,储备银,就可以发行一两倍以上的纸币,这个,凭空的就能多变出一倍银子出来,如果自己的信誉够好,发行三四倍的纸币也是可以的,这就是一个货币放大器。十分给力的金手指。

皇帝的这个话题,十分的沉重,牵涉的实在太大,刚才在朝堂上,就没人干说它的好处或者坏处,原因就是它牵涉的实在太广了,而且没有先例,这让习惯了从先例中寻找答案的明朝人很不适应。

孙承宗,徐光启和毕自严三个人,也是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

孙承宗虽然对这内政,钱财方面有所了解,但是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军事上面。

徐光启则更加关注内政,银钱方面的事,想了半天,见孙承宗似乎不准备发言,也明白自己和孙承宗在皇帝眼里的分工,孙承宗管军事,他管内政钱财,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这件事,涉及到钱的问题,他也就准备先开口了。

“启禀陛下,臣思索了一下,觉得这件事,干系实在是过于重大,这用银票代替银子,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不用考虑银子成色的问题,也不用考虑银子重量的问题,但是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如何保证银票可靠?一旦丢失或者损毁银票,这可是一大笔的银子啊!虽然如今民间也有使用银票的,但是那毕竟不多,一旦朝廷使用银票了,臣怕这不安全啊!一旦动荡,后果不可收拾啊!……”徐光启把能说的说了,还有更加实际的问题没说,现在不光户部,连皇帝也没有多少钱,这东西,徐光启稍稍的算一下,全国都铺开,这什么银行或者钱庄需要准备的银子,怕是得用海量来计算,这朝廷穷那是出名了的,皇帝也不怎么富裕,如何搞这样的事?到时候别人一挤兑,这立刻就是一场风波。

丢失一张银票就是一大笔银子,杨改革对这个十分的赞成,想在二十一世纪,曾经在网上流言国家准备出一千块的人民币,有些人就说了,捡到一张就是一个月的工资,有的人就反驳,如果掉一张,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而且,一个月的工资就一张纸,数起来实在没感觉,感觉自己很不值。

杨改革点点头,又把目光对准其他两人。

孙承宗见轮到自己说话,道:“陛下,臣想问陛下,这朝廷如果使用银票,那这银票该由谁开出?是各地的官府?一旦官府或者朝廷开出银票,却没有足额的银子兑现,那该如何办?或者说,这本该由朝廷,各地官府保管的库银,该由谁保管?”

孙承宗的这个问题,也算是指到问题的核心了。向来,这赋税,官府的收入都是由各个地方官府收管和转交中央户部的,如果改成银票,都交银票,那么,这谁来兑付呢?户部总不能收一大堆的纸条啊!这纸条他可买不到东西的。

毕自严也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孙大人说得对,这原本归各个地方官府保管,缴纳的库银,税入,如果使用银票,该由谁来填写?谁来保证足额,及时的支付?”

“这个,朕想的是成立一个银行,就是钱庄,就像李若涟现在做的那样,让这个银行负责这银票的兑现和发放,存入多少银子,就出多少银票,并不经过地方官的手,这地方官的库银,收入什么的,依旧由地方官管理,只不过,该支付到上级衙门,或者是该缴纳到户部的银子,可以使用银票,如此,也避免了各地的官府长途跋涉的运银子苦恼……”杨改革抛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还没有中央银行呢,还没朝廷的鼎力支持呢,就可以代办政斧各地该缴纳入京的赋税,就可以代办汇入他地的巨额款项,自己是皇帝,有着皇帝做后盾,难道还不比他强吗?

皇帝的话,让这几个人更加的陷入深思,这件事,听着实在是新鲜,也是在是稀奇,这一时半会,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