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袁世凯,使得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戒备森严,闭门不出。
袁世凯深居简出之后,良弼一伙人,气焰就更为嚣张了。
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既然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朝廷里能够与他们争权夺利之人,又少了一个。到来如果再能够架空裕隆太后,那么,他们就可以倒行逆施、肆意妄为了。
这样一来,这样的一道难题,就摆在了彭家珍面前。
彭家珍并不是那种有勇无谋之辈,对于上一次的失败,他先是作了深刻的反省。在茶楼上发动突袭,距离较远,投弹的准确性不足;而另一方面,敌手容易逃脱,并且会在第一时间,对我方反攻倒算,造成我方人员的重大伤亡。因此,如果能够采取上门行动,或是将对手堵在室内再采取行动,就更容易奏效。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彭家珍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有一天,他到一家旅馆办事,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名片,上面写有“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几个大字。一看之下,彭家珍心念一动:这崇恭,自己是认识的。而另一方面,崇恭与良弼,交情一向不错。这样一来,凭着这张名片,自己岂不是多了一个接触到良弼的机会了吗?
将这张名片揣入怀里之后,彭家珍开始思忖,如何才能够尽快地找到接近良弼的机会,以便于及早采取行动。
这样的一件事情,至此,也算是勾勒出一个轮廓了吧?
对于那位袁大人的行动,虽说是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也不能说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一方面,袁大人也开始意识到,尽管自己手握数万精兵,然而,那些军队,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毕竟,自己也不可能一整天都待在军营里。军营里戒备森严,只是,上下朝,以及往返的路上,你就能保证,没有人正紧紧地盯着你吗?你再有权势,也不可能就是刀枪不入。由此一来,对于南方的形势,他也就渐渐地“听之任之”了。
说起来,此前,这位袁大人,还是较为主动的。他的自我感觉,一直都是蛮不错的。在他看来,对于南方,我北洋系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打到什么样的程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全都由我一手把控。
只是,遇刺之后,他还是这样想吗?
至此,目前的局势,又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此前,这位袁大人,自以为无所不能,一副张扬跋扈、待价而沽的样子。在他看来,南方,清廷,都要以他为中心,看他的脸色。然而,那炸弹的声音,也震醒了他!我们南边盟会,何尝不在反制着他,甚至,让他寝食难安呢?
是啊,只要他头脑还不至于太迷糊,他就能够意识到,那种一脚搭两船的事情,不能够再持续下去了。也就是说,该何去何从,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摆在他眼前了。大致说来,主要是有两条路。一是,继续愚忠于清廷,成为一个时代的殉葬品。这样的一条路,估计他是不会再接着往下走了。毕竟,清廷对于他,从来都不是完全信任的。那个老太婆还在世的时候,就一直提防着他了。后来,老太婆不在了,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观,反而是越发的糟糕了。那个摄政王,找了个借口,让他靠边站,到河边垂钓去了。当然,这个袁大人,并不是什么省油灯。他最大的资本,就是自己手下的那几万精兵了。因此,我们盟会在南方举事的时候,他按兵不动,一副稳坐钓鱼船的样子。此后,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官至内阁总理大臣了,他才决定出山。
这一番折腾之后,不难想象,对于清廷,他不会是愚忠到底的了。最大的可能性,似乎倒是,他要另立山头?
这一切,又该怎样说呢?
只要他不站在清廷那一边,都还是可以商量的。毕竟,我们盟会成员的举事,并不是为了富贵权势,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因此,对于这位袁大人,我们还是在尽力争取的。那颗炸弹,没有炸死人,不过,也还是会震醒他的。至少,要让他意识到,如果继续站在守旧势力那一边,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这样的一层意思,到了这个时候,他应该能够明白了吧?其实,就算他完全臣服于清廷,也未必就成得了大气。那些皇族成员,会听命于他吗?面对着那么多的掣肘,时间久了,就算他大权在握,也迟早会被架空的。
那个皇宫大殿,他是回不去的了。
而另一方面,受此惊吓,他会不会这样想:你们那些保守派,还没尝过炸弹的滋味吧?如果真是这样,老臣这就提醒你们,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逆天而行到底是什么下场,你们迟早都是会见识到的。作为同僚,在此,我就先提醒一句,让你们有一点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