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穿清造反 > 397 西湖画舫上的会议,该向哪个群体加税?

397 西湖画舫上的会议,该向哪个群体加税?

商人。”

众人乱糟糟地附和,

当前吴国的秩序就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秩序。

翻遍24史,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

范京放下酒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数十位商人的心瞬间拔凉,恨不得集体跳湖。

却听到一句:

“本官想改变一下当前的定额商税。”

安静,只听见湖水哗哗声。

“范大人想怎么改?可是陛下的旨意?”

“不不。本官未曾请示陛下,纯属个人行为。”范京矢口否认,“诸位,如今我吴国蒸蒸日上,形势一日千里,形势一片大好,定额商税已经跟不上如今的形势了。若是拘泥古法,只怕被人耻笑啊。”

“请大人明示。”

“按照雇工的数量收税,每月随时增减。”

范京一挥手,随从上前挨座分发资料,显然有备而来。

纸上,

醒目的一行大字:“定额商税改浮动商税”,后面还有个括弧里面写着“草案”。

……

范京不再说话,起身走到船头欣赏西湖风景。

太湖太大了,即使在缥缈峰顶也看不到全貌,西湖不大不小,正正好。

有山,不高。

有堤,秀美。

有名,文名。

毕竟时光飞梭,帝王将相终为枯骨,显赫王朝不过传说。

最终代代相传、永不消逝的只有文章诗句。

若是死后能葬在西湖畔,范京觉得他宁愿用“国公”的爵位来换。

一瞬间,

他想起了平江路的潘老爷子,起兵时雪中送炭的条件居然是半个西湖封给他儿子?

抛开良心不谈,这回报率不得上万倍?

湖畔有一座前杭州知府的宅子,占地百亩还带私家花园。李郁悄悄传旨封赏给了潘家公子。此事知道的人不多~

……

赵立夏逐字逐句看完了草案。

范京的想法颇为新奇:按照雇工的数量和雇工的月银来收税!

例如,

一个棉纺工厂,雇佣了1000名女工。600人拿2两月银,350人拿3两月银,剩余50人拿4两月银。

这座工厂,一个月发放的总工钱就是2450两。

按照3成的税率,收取735两商税。

如果下个月工人数量有变动,就按照新的总工钱浮动。

乍一看,漏洞很大。

可以少报工人数量,少报工钱。

可是,

范京自然想到了,在补充条款里特意注明了“用工合同实施办法”。

雇佣工人,

必须提供吴国劳工署印刷的用工合同,一式两份,签字画押。

退工时,

必须签署退工合同,一式两份。

……

在工厂门口,悬挂铜牌一方。

铜牌刻字:

若有不签合同或者阴阳合同,工人无论是否获利,皆可向官府举报。

查实后,

处以重罚,少报1人,罚银500两、少报1两,罚银500两。举报者还可获得3成的返利。

如此举措足以杜绝宵小。

赵立夏很精明,

这份草案设计之精妙令他拍案叫绝。

生意好,雇佣工人就多。

生意差,雇佣工人就少。

雇佣熟练工,工钱就高。雇佣新手,工钱低。所以,这很合理。

在没有信息化的时代,

范京能想到这一步也算是到达天花板了。

实际上他还有一层隐藏用意,

逼着这帮商人引进各类机器、进行技术升级。

毕竟机器不收税。

范京虽然不懂工业化到底是什么,但是他已经听陛下说过太多次了。

……

以上是针对生产型工业的,对于针对贸易型商业该如何精准征税,范京还没想出来。

既要合理,又要具备可实施性。

想到头秃。

不管怎么样,先推行吧。

商人们开始低声交谈,都是人精,一针见血,利弊看的透彻。

有位皖南茶商说:

“我们挣1000两,给朝廷交2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