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穿清造反 > 396 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396 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街之隔就是阜宁县衙。

然而,

衙役们愣是没敢追查这件事,只是草草收敛了尸体。

谁敢管闲事?

如今吴军气焰正盛,江北人人自危?

就算吴军一时打不过来,就不怕杀手夜里上门问候你全家吗?

一个月就那点饷银,和人家拿超高薪的敌后细作玩什么命啊?你配吗?

……

扬州城,无痛而下。

在目睹了清军前面逃、吴军后面追的一幕好戏后,

守军的信心崩溃了。

新任同知还想顽抗,不料扬州城守营的2名军官串连麾下兵丁直接打开了城门。

于是,

第1军团顺势入城,兵不血刃。

传统江南的最后一块区域——扬州,终于被纳入了吴国的版图。

吴军很疲惫,然而士气高昂。

全是收获,全是军功。

林淮生坐镇扬州,令苗有林带兵到淮安城下走一圈。不为攻城,而是耀武扬威,让清军士气彻底沮丧。

这一点很关键,俗称“征服”。

……

扬州城1800名(正式的,临时的)衙役被召到校场,双膝跪地。

林淮生在卫队的簇拥下走上高台时,发布军令:

“昭告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愿意为我吴国子民者,立刻剪辫,可在扬州安居乐业。不愿意的立刻携家人离开扬州,不得带走一两财物。截止明日午时!”

“也包括在场的诸位!”

衙役们可能想的比较多,当场痛快地剪辫。

其实很多人的心里依旧更看好清廷,但是他们担心吴贼没这么好心,真会放不愿意剪辫子的人走?

说不定刚出城,就是刀砍斧劈!

这些剪掉辫子的衙役们哭丧着脸,敲着锣全城宣告:

“王师有令,扬州百姓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百姓们瑟瑟发抖,脸色发白。

熟悉的呼喊触碰到了扬州人血脉最深处的恐惧。

北城门敞开,

吴军士兵站在城墙上注视着战战兢兢出现在街道的百姓。

从衣着来看,

选择出城的读书人比例较高。

全城都很紧张,害怕吴军反悔突然举起屠刀。

直到第一批几百人安全离开,并无发生血腥屠杀。

……

“站住、包袱留下!”

吴军严格执行了一丝钱财不得带走的军令。

百姓们想带走的包袱、金钗、碎银子散乱的堆了一地。有眼尖的士兵甚至从某些人袖管里搜出了银票。

“大人,怎么办?”

“夹带100两以下者,没收财物,人放走。100两以上,人就别走了,扣下进苦役营。”

傍晚,

关闭城门之前,

预计走掉了2万人。

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

衙役们不辞辛苦,穿着蓑衣继续敲锣提醒:

“扬州父老都听好了,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午时3刻为最后期限。凡城中遇留辫者,男丁皆斩首,家眷流放。快点决定吧。”

更多的人打开家门,在家门口来回踟蹰犹豫。

选错一步,人生清零。

选错一步,全家上天。

……

“五哥,你要走吗?”

“走!割了辫子,官兵一旦收复扬州,肯定又要大开杀戒。江南终究不是朝廷的对手,撑不了几年的。”

被唤作五哥的人是个糊纸匠。

可别小看了这一行,他凭借这手艺在扬州算中等偏上生活水平。

五哥推着独轮车载着他年轻的妻子、2个孩子走了。

冷冷的雨点打在他光秃秃的脑门上,十分提神。

问话的邻居是个厨子,叫春三。

在扬州这座繁华的运河城市,一个好厨子也属于收入不错的阶层。

可是,

他唯一的儿子病发烧,如果这会全家出城流浪,必死!

他抓着门框犹豫了好久,

突然听见了城中炮声连续响了3声。

衙役们好像被抓住后脖颈的鸭子,敲锣紧密,嗓音尖锐:

“午时3刻已到,百姓出门接受检查。”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