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华夏第一文臣,单进让他负责科举之事,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对这场科举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
他知道,很多人都在关注这场科举的结果,单进自然会让他们明白,朝廷的态度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阻止华夏的崛起,世家大族的衰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不管是哪一方势力,只要与华夏整体利益冲突,都将遭受他的打击。
除非说,他们真的有实力与单进抗衡,那自然另当别论。
但这显然是异想天开,如今天下兵马大权,皆在单进掌握之中。
这时候,谁的拳头最大,谁就最有道理。
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力,任凭他们口若悬河,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根本改变不了命运。
单进可不会和他们废话。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早已定好的日子,终于是到来了。
这是华夏第一场科举,也是并不完善的科举,因为时间匆忙,来不及建立从下至上的筛选制度。
所以单进与群臣商议之后,便是直接在大兴城进行几次考察,唯有通过初选的人,才能进入最终的科举。
如果不这样做,什么人都能跑进来凑热闹,必然是鱼龙混杂。
恐怕这次科举也要沦为笑柄了。
在定好的科举考点,众多赴考的士子聚集于此。
人群散乱,不可避免的有些嘈杂。
但单进早有布置,他安排兵马坐镇于此,如果有人胆敢趁机闹事,必然遭受严惩。
单进可不是在和他们开玩笑,科举之事关乎华夏发展,至关重要,他当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士卒的威慑之下,秩序很快稳定下来,终究还是没有人敢自寻死路。
过不多时,验明正身的考生,陆陆续续进入考场之中。
他们心情颇为忐忑,正因为科举如此重要,所以他们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
这场科举的竞争压力,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这是大夏第一次科举,很多制度尚未完全完善,等到县试、乡试等制度建立起来,情况又不一样了。
他们想要进京赶考,无疑要面对更多的难关。
既然是为华夏选拔人才,单进当然不会食古不化,他和众人商议之后,考题的主要内容自然是针砭时弊的策论。
让考生针对于当今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见解。
每个人的想法各有不同,但从策论之上,也能看出这个人有没有应对时局,判断局势的能力。
如果连最基础的能力都没有,又如何能够在朝堂之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百姓谋福祉呢?
等到众人都已经准备就绪,魏征便是将第一道筛选题公布出来。
既然要从众多考生中,筛选出其中精英,又要直接明了,逻辑推理题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其实,单进原本想要用数学题来考考众人。但大部分人都不曾仔细学过数学,他这样做确实有点为难人。
便是与众人商量,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考验赴考众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能够过关,总归不是愚鲁之辈。
当众考生看到这道题,顿时面露难色,就连那些才名在外的世家子弟,一样眉头紧锁。
单进希望,通过科举选拔的,不是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人,他想要选拔出一些经世致用,能够因地制宜的人才。
若只是照猫画虎,迂腐不堪的腐儒,对如今华夏来说,并无半点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