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封建独裁社会的背景下,最绝的就是‘加倍之’、‘扩大之’、‘深度(duo)之’、‘大赞之’。这四条全是伪装成绝对忠诚的绝对不忠诚。 所谓‘加倍之’,就是无论上面什么命令和政策,到了管,任由其乱;若是严苛的政策,那就毫不允许,一碰就死。而‘扩大之’,那就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圆,带来的就是管理人员、执行人员职权混乱,刑不可知,威不可测,民虽畏上,民怨亦增也。而‘深度之’,则是由一到二,由二到十,从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变成就事论人,过甚其实。无限上纲上线,将问题与忠诚挂钩,打击异己,压制言论。无论什么事,无论什么人,一切都恶毒揣度其心思,扯到忠诚与否的心思上,扯到人品如何的瑕疵上。不支持,有异议,就扣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帽子。让那些想要做事的,也只能跟着喊口号或沉默。这三板斧下去,保证什么人什么事也做不成,任是什么好事也要变成祸国殃民的完蛋事,搞得是民怨沸腾,朝廷威信尽丧,而且是防不胜防,甚至无处可防。还有最重要,最防不胜防的‘大赞之’,这就是把决策人夸到天上去,许说对不许说错,让决策者彻底陷入信息茧房。当不了解事实,他做出的一切决策都会是错的。并且用不绝于耳的夸赞让其陷入膨胀之中,使其刚愎自用,再难从天上下到人间。这一招要搭配上‘深度之’一起用,让那些想说真话想办实事的也说不出口,效果极其显著,而且是必然有用。这些‘忠臣干吏’,全部坚决地执行了上面的政策,并且主动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是后果嘛.而且想要处理这群人都难,这是不听命令吗?不是。恰恰相反,是太听了。但他们是真的听命令吗?当然更不是。想要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就只能持续不断的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压制地方势力,做好权力制衡,加强监察体系,做好信息收集,厘清权责分配,构建梯形授权,限制官员权力,尽量赏罚分明,同时适当放开言论,以及最重要的广开言路。同样,皇帝应对这几招也不是没有具体的办法了,这个就看水平了。大致招数:针对加倍之:以术破术,明暗相制,设置阴阳二令,构建官员矛盾制衡。针对扩大之:以权制权,分层分列,宽严并用,收放有度。针对深度之:以毒攻毒,借力打力,腹诽妄议为罪,安插朋党内奸,互相撕咬恐惧平衡。针对大赞之:虚实相生,明暗互证,保持距离,不形于色,喜怒无常。这些招用下来,也基本够用了,毕竟是真的团结一致。皇帝的命令有人听才是皇帝,可是能不能真正真实执行,才能确定朝廷的权力。嬴政用御史、密卫、内官、还有秘折制度,这么多方式收集信息,为的就是兼听则明!针对任何事情的任何正确的决策,最基础的前提就是信息!错误的题能有正确的答案吗?三军未行,粮草先行;而更在此之前,战事未启,间客先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治国更是如此!或者说,做人做事都是如此。这些道理嬴政都懂,但是遗憾的是,他也做不到。从太久之前,他就已经不喜欢有人忤逆他了。而且因为他在一直对,现在都快没人敢劝谏他了,现在他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毕竟道理很简单,天帝下凡的圣君怎么会有错呢?皇帝陛下怎么会有错呢?哪怕是天下错了,也不可能是皇帝陛下错。即便是动心忍性那么多年,嬴政现在也是控制不住的有些发飘。嬴政怕的就是陷入‘大赞之’,那就完犊子了。威望和权力越大的君主,越没有制衡的君主,破坏力越大!为此嬴政不得不在大朝会下令,翰林院增设‘拾遗’和‘补阙’为谏官,专职劝解规劝皇帝决策和言行,并定下规制,谏官和御史不因言获罪。随即加封了许多正直有才之人为谏官,虽然最后还是没忍住,给郭开和姚贾这两个明面忠正的人也加封了拾遗一职。另外嬴政也表示广开言路,鼓励进谏,甚至不惜借用齐威王的话。“群臣吏民,能面刺朕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朕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朕之耳者,受下赏。”对此得来了赞扬一片,也有那么些许言辞小心,不疼不痒的劝谏。但是言辞激烈的劝谏,一年多了,还没一次。皇帝,始皇帝,难道真就不会犯错吗?对此,嬴政虽然无奈,但是他自己心底里也保证不了,要真的听到比较不好听的,到底能不能忍。大概、可能、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