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502章 新年慰问!!!(改)

第502章 新年慰问!!!(改)

危险,一点点的将东西艰难送上去。

几名军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将食物和药物送到猫耳洞,回到后方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他们太苦了,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让我们替换下他们来吧。”

然而,刘之野也知道这些人的辛苦。

但是战士们好不容易熟悉而猫耳洞周围的情况,一旦轻易撤下,很容易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进攻,到时候得不偿失。

刘之野得知这种情况后,内心也十分的难受。

他含着泪对随行人员道:“在这样的猫耳洞里呆上一年,就是不打仗,也应该立功,应该给他们记入一等功!”

将军战士一条心,没有哪个当官的不爱惜自己的士兵。

刘之野也不是白来的,他作为指挥官不能坐视不理。

虽然他解决不了战士们的根本问题。

但他会想法设法去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物资补给,尽量让战士们好过一些。

另外他还了解道,前线最紧缺的生活物资竟然是香烟。

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国内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初期。

日用品的生产和供应早已不是那会儿三十年前那会儿,百废待举的起步阶段。

但具体到前线需要的种种用品,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地获取的。

由于前线位于山地,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本就不够到位,复杂的地形和天气更增大了物流困难。

其次,各类用品产地不同,有的甚至位于遥远的省份,统筹采购也需要耗费不少人力精力。

在这林林总总的各类军需品中,战士们对香烟的需求显得十分突出。

据统计,各部队的香烟消耗量相当惊人。

不少战士烟瘾都偏大,有的人一天抽完两三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不光猫耳洞里时常萦绕着香烟气息,就连不少指挥所里也常常烟雾缭绕。

大量的香烟消耗对后勤补给部门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首先得采购到,然后还得足量、及时地运上去,才能尽量不让前线战士们的香烟“断顿”。

许多战士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遇到兵站或者小卖部,只要有机会就去买烟。

刘之野极为关注这一情况,因为补给难得问题,他还向总部以及地方寻求过支援。

于是,为了满足前方需求。

这些物资的来源那叫一个五八门,主打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有后方家人购买之后寄送过来的;有部队统一设法采购作为补给下发的;还有各地方政府及单位个人发动慰问活动,专程送过来的。

这些物资的产地、品牌,更是样繁多。

其中牌子比较老、普及度较广的以五十年代开始流行的“大丰收”为代表,此外还有“阿诗玛”、“白红梅”、“红河”、“金丝猴”、“石林”、“春城”等品牌也相当常见。

一般人是抽不起,售价更高、相对难以见到的牌子。

比如在电视剧《血色浪漫》中于海洋等人抽“中华”,不是没有,往往出现在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较好的战士手上。

在地理上来说,滇省和桂省等省份本就离前线较近,又占据了夏国烟草产量中较大的一块比重,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了战地物资供应的主要来源。

滇省的“红塔山”、“玉溪”,都是在前线颇有名气的品牌。

尤其是“红塔山”口感劲道、解乏效果显著,受到部队广泛的欢迎和追捧。

来自红河的“红河”则胜在价格低廉数量又大、采购较为容易,同样口感也相当带劲。

另外,还流行一款由宝县生产的“金丝猴”香烟。

这品牌第一次抽的人如果不能习惯其口感,会觉得非常“辣”,甚至可能出现上头、发晕等不适反应。

不过,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品牌中,最受欢迎、承载了最多情怀与记忆的还是“大重九”。

这个品牌同样出自滇省,从气候土壤的角度来说,在滇省培植烟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烟叶收获后往往还要用木板夹起来、入库存放三四年左右,此后烟叶中的异味才会自然去除,香烟的味道更为醇厚。

滇省出产优质烟叶,再加上经营得力。“重九”推出不久便成了该厂的金字招牌。

当年伴随着抗战期间轰轰烈烈的抵制倭货运动。

那会儿的国产品牌被视为“爱国烟”、“抗战烟”,购买吸食“重九”更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不仅如此,它们还曾经作为战备物资,伴随滇军远征军;当时就连来自国的飞虎队成员们,也非常偏爱这一品牌。

新夏国成立后,重新设计了新的商标,这款产品也随之拥有了新的名字“大重九”。

当出产“大重九”的春城厂得知前线急需物资的消息后,立刻着手采取各种措施,对“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