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419章 香山遗居

第419章 香山遗居

然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对于应向哪个部门反映情况感到迷茫。

担心上报至当地公社后,可能遭遇忽视,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当地的驻军。

驻扎于此的,正是警卫二师某部,他们肩负着守护香山地区安宁的重任。

驻军干部在接到舒成勋的报告后,迅速行动,亲自带队前往舒家,对现场进行了妥善保护,并随即向上级师部进行了详尽汇报。

待刘之野匆匆抵达,他即刻亲自查看验证了一下,凭借他多年累积的鉴赏功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初步断定此处即为曹雪芹昔日居所。

然而,鉴于自身非文物管理或红学研究的专家,他深知仅凭一己之见难以定夺,遂决定采取更为严谨的态度,邀请在红学领域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团队前来实地考察,以确保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于是,他迅速着手安排,一封封邀请函承载着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的迫切愿望,飞向那些能够揭开历史尘封面纱的学者手中。

但是,结果令刘之野很意外,纷纷受邀而来的红学家们并不认为这是曹雪芹的故居,而这个“拙笔”的笔名也无从考究。

这些红学家的定论让刘之野有些愁眉不展。

他内心还是觉得这应该与曹雪芹有点关联。

过了几天,又有一位年轻红学专家来到这户老农家。

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古旧箱子,他说,自己一直很喜欢红学,听闻这里可能是曹雪芹的故居,所以来看看。

他把手里的箱子拿给刘之野看,箱子的右上角写着“题芹溪居士”,而落款的地方写作“拙笔”二字。

刘之野看到这两个字之后,内心激动万分,这位年轻人的这个木箱子上的落款,无疑证明了舒正勋家墙壁上的字是肯定与曹雪芹有关的。

而且从字迹上看,这些文字明显出自一人之手。

所以,这间老屋极大可能是曹雪芹的故居,而墙壁上的文字正是那个年代曹雪芹与他的好友一起留下的墨宝。

这一证明,又一次引起了文学界、考古界不小的轰动,各地的红学家纷纷慕名而来。

最后,刘之野等人的努力协调之下,在这间老屋被有关部门修建成了“曹雪芹纪念馆”。

又拯救了一处名人故居,刘之野的心情很好。这么多年来,他也有意在保护一些东西,总觉得要为后世留下些什么。

…………

大天清早地,刘之野被家中三个活泼的儿女早早唤醒。

这三个小家伙,正值学龄,浑身洋溢着无尽的活力与顽皮,假期一到,更是无拘无束,闹腾得家里不得安宁。

“爸爸!爸爸!快醒醒,快醒醒!我们去买糖葫芦吧,外面有人卖呢!”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对冬日小吃的渴望。

刘之野虽感无奈,却也宠溺地笑着,从温暖的被窝中挣扎起身,开始穿戴衣物。

今天本是他难得的休憩时光,本想多享受一会儿这份宁静与温暖。

“得嘞,孩子们,稍等片刻,爸爸这就带你们去买糖葫芦……”他的话语中满是温柔与迁就,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

待刘之野完成洗漱,引领着孩子们享用完早餐,一家四口便步出了自家的大院。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

京城的天气尤为这样。

一旦下完雪胡同里积上雪再一起风那就是白毛旋风,雪颗粒砸到脸上生疼。

出门前,刘之野就给三孩子穿棉猴裹围脖戴棉手套捂了个严严实实。

等到了外面的街巷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与吆喝声,清晰地飘入耳畔,为这父子四人的晨行添上了几分市井的烟火气息。

这时候沿街叫卖的小贩们挺有意思,卖糖葫芦的会根据地理方位在不断改变,走到大阵仗的场合他们会吆喝四个字:“刚蘸得啊、刚蘸得的”。

走到深宅大院外又用高亢悠扬的吆喝:“蜜来--葫芦儿--冰糖儿多——哎--葫芦儿”。

卖柿子的也分两种,卖高庄柿子的:“来——高庄的柿子咧,涩了还管换的咧。”

卖大盖柿的会这么吆喝:“南瓜大的咧——不涩的咧,涩了还管换的咧……”

前几年,沿街贩卖的小贩们几乎绝迹了,今年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不过他们大多都在刘家庄附近售卖。

还有不少推车挑担串胡同卖便宜零食的。小贤姐弟三最爱吃小贩们卖的芸豆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