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68章 这也太拟人了吧?

第168章 这也太拟人了吧?

有任何迟疑,当即绷起脸、直起身,神态也为之一肃。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君无戏言。

嘴上虽是说着‘太子不该这么做’,但窦太后无论是语气,还是说这些话时的神情,都比先前要温和了许多。

虽然不大明白窦太后这般态度转变,究竟有没有梁王刘武贡献的力量,却也丝毫不妨碍天子启,为今日这场意外的会面感到满意。

今天的刘荣,狂的无边无际。

“尚还是太子储君,便已是到了如此地步,日后坐了我汉家的天下,岂不更……”

“儿未壮,不敢有悖于父皇;”

至于天子启?

嘿!

也就是窦太后眼睛不方便,才没看到天子启那怎都压不下的嘴角!

“但作为太子储君,一言不合便拔剑相向,尤其还是对二千石的《诗经》博士拔剑相向,实在是太过不妥。”

“如果不施以雷霆之怒,岂不是让天下人都以为我刘氏无人、我汉家的太后,人人得而欺之、辱之乎?”

怒气冲冲的丢下这句话,刘荣终还是将愤愤不平的目光,撒向了和自己隔着祖母窦太后而坐的皇帝老爹。

“然儿即壮,则必枭狂儒辕固之首级,以镇天下宵小矣!!!”

“这个道理,便是由当年的张廷尉,亲力亲为教给先帝的……”

“——在孙儿看来,冒顿单于书辱吕太后,和今日,狂儒辕固生面辱窦太后,是一样的事。”

“先帝之时的廷尉张释之,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廷尉卿。”

随着窦太后梦呓般的追忆,刘荣的脑海中,也随之有一卷记忆的画卷被摊开。

说是当年,先帝乘车出长安,廷尉张释之随行。

在御撵经过一座小桥时,桥洞下突然钻出一名农夫——原本是跑到小溪边洗手的,刚好赶在御撵即将过桥的时候钻了出来。

作为御撵的专用御马,突然有人从桥洞下钻出来,拉车的御马们自然是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当即惊的撒丫狂奔,险些每让先帝落得车毁人亡的下场!

惊魂未定之下,饶是仁厚如先太宗孝文皇帝,也还是不免雷霆震怒,当场下令让廷尉彻查!

结果张释之经过简单的审讯,便很快将结论送到了先帝的面前:不是刺客,只是个在溪边洗手的老农,碰巧把拉撵的御马给惊到了。

而在《汉律》中,关于过失惊扰圣驾这一罪责,应该采取的惩罚手段是:罚金四两。

先帝很不服;

准确的说,是觉得自己丢了人,又怎么都压不下火气,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口。

于是,先帝就问张释之:一个农人,无缘无故惊扰了朕的圣驾,险些害的朕就这么狼狈的去见了高皇帝;

朕作为皇帝,难道不能采取更严厉一点的措施,来告诫其他人吗?

再不济,也总能

张释之回答:法如是,足矣。

——既然法律有规定,那就按法律规定的条例来处理,便已经足够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寥寥五个字,却成为了汉家自那以后,往后百十年的执法核心思想:法如是,足矣。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张释之这五个字,就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后世法治思想的雏形。

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遗憾的是,张释之这句法如是足矣,并没能在这距离后世两千多年的时代,萌发出法治思想的萌芽。

但正如窦太后当下所言:这五个字,至少在华夏文化中,填入了一枚名为‘凡事都有个度’的种子……

“唉~”

“我至今都还记得,张廷尉那句法如是足矣,让先帝感到多么羞愧。”

“也就是从那以后,基本只要是张廷尉说的话,哪怕是完全没有道理,先帝都会再三斟酌、慎重考虑。”

“——君臣相得,不外如是。”

“先帝,成就了廷尉张释之这个名臣;而张释之,也未尝没有成就先帝、未尝没有成就我汉家的太宗孝文皇帝……”

为刘荣回忆过当年,发生在先帝和张释之君臣二人间的这桩往事,又做出了总结性的感叹唏嘘,窦太后又冷不丁‘诶?’了一声,旋即便摸索着将身子转向了另一旁的天子启。

“按张释之的年纪,当还存于世吧?”

“怎似是有段日子,没听到这位张廷尉的消息了?”

“——还在淮南国做王相?”

“还是……”

在窦太后问出这句话之前,天子启的心情还非常不错。

——虽然辕固生最终,还是被窦太后一怒之下扔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