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36章 儿行千里

第136章 儿行千里

第136章 儿行千里

后世有一种说法。

——秦的灭亡,不是因为其制度不够先进,反而恰恰是太过于先进,以至于枉顾了时代背景;

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和时间积累,以及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先进的体系、制度,以及‘一步到位’式的核心执政思想,让华夏第一个统一政权:秦,成了拔地而起的空中楼阁。

足够绚丽,却也堪称‘虚浮’。

始皇在,自是凭借个人威望,将这个空中楼阁给凭空托举了起来。

但始皇崩,这个名为‘秦’的空中楼阁,便也就此跌落而下,土崩瓦解。

对于这個说法,刘荣还是比较认可的。

在刘荣看来,刘汉在秦的基础上,将许多跨越时代‘一整步’的制度、体系,往后稍退了半步;

如此一来,只领先时代‘半步’的汉律、汉制,便达到了既足够先进,又不超脱于时代背景的程度,恰到好处。

故而,刘荣很清楚的知道:许多时候,制度,并不是越先进越好。

除了先进之外,还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扎根于时代、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以免政策、制度水土不服。

二元执政,是汉家特有的秩序。

这是自己对权力——对独掌天下大权的渴望。

天子启不理解,并大受震撼。

笑话!

“不早点筹谋布局,待日后那句‘老狗’问世,一切,可就都晚了……”

——你这个新秩序,可能好,可能坏;

但我这旧有的秩序,至少也‘不差’。

——后宫不得干政?

——在汉家?

汉家的天子,不能完全没有太后的制衡。

‘不差’,就意味着不需要再冒‘不稳’的风险,去寻求‘更好’。

除非秩序带来了混乱,急需构建起新的秩序,否则,封建时代的掌权者,是不会在乎这个新秩序的好坏的。

作为一个肉体凡胎的人,刘启可以,也必定会有这个渴望。

在如今汉家,太后掌政,那可不叫‘干政’,而是叫临朝称制!

连后世那欲盖弥彰的‘垂帘听政’都没有,直接就是临朝称制!

至于其余的出入称警、行文用制,口称:朕、亡称:崩,更是无时不刻在提醒着世人:天子是君,太后,也是君!

缓缓自宣室殿外的长阶走下,刘荣面上神情,只一阵说不清的惆怅。

——方才,刘荣为天子启的最后一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有那么一瞬,天子启也很心动!

因为天子启想到:如果汉家不是二元整体,而是有刘荣这句‘后宫不得干政’,那自己无论是推动《削藩策》,还是平灭吴楚七国之乱,都不需要苦心积虑的算计自己的母亲。

汉家是太后、皇帝二元执政,你说太后不能掌权,那我持对立立场,就说皇帝不能临朝咯?

——很美好。

但作为一个足够冷血、足够合格的帝王,天子启很清楚:不行。

在这个时代,刘荣冷不丁喊出来一句‘后宫不得干政’,无论是有理有据,还是随口喊了个口号,都完全可以被纳入‘胡言乱语’的范畴。

而封建时代的第一要务,永远都是个‘稳’字。

这是天子启的原话。

美好到冷血如天子启,都不免为之心动。

考虑到太后和天子之间,必然会存在的母子关系,太后这个‘君’,地位甚至在天子之上!

在这个时代,你说后宫不得干政?

因为不这么做的话……

——有利有弊,所以《不差》。

对封建时代而言,很多时候,‘不差’便足矣;

如果这是一场辩论,你的对手恐怕就要持‘天子不得临朝’的论点了。

即便已经顺利成为了太子储君,初步掌握了政治‘发声权’,这六个字对刘荣而言,也同样足够冒险。

既然《不差》,那就先用着,没必要去改。

没有太后掣肘,天子启也可以做很多原本想做,却碍于东宫太后而没能做成、暂且搁置的事。

刘荣构筑出的那个场景,那个没有太后掣肘、天子可以为所欲为的场景,很美好。

但最终,刘荣依旧这么做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荣冒然提出‘后宫不得干政’这六个字,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改变它,等同于破坏固有的秩序,而后构建一个新秩序。

有什么问题?

所以,刘荣在过去,从不曾有哪怕一个字,提起过关于‘后宫不得干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