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综:共添青史 > 第34章 战国·秦(34)

第34章 战国·秦(34)

吕不韦并没有如历史一样大量豢养客卿,反而是楚姜,因为学堂的原因每年都有很多有才能的男女被发掘出来,一部分被推荐成了官吏或者女官之类的,还有一部分优秀的人就进了楚姜的商行,也导致了楚姜身边门客众多。

这个就没办法了,现在嬴政年幼,秦国一直没大动干戈,都是小打小闹,没缺太多秦吏,而一旦动手就会有很大的缺口。

这些人都是择优选择的,无论是帮她经商还是用来当吏都好,总之是舍不得遣散的的,好在她确实是巨富,不然还不一定养的起呢。

但干养着也不是办法,还是扩展一下商业版图吧,经商经到其他六国,这样就不会有一种人才过剩的感觉了。

“主上,门外有个楚国来的游士求见,据说是荀子弟子,仰慕主上风采,特地来拜见。”

楚姜:……

她也是楚国来的,楚国人来秦国投奔她也是挺正常的。

可惜了,楚姜不想再多养人了,左不过都是因为背井离乡难以生存之人,给些钱让他自行离去也就罢了。

楚姜刚想说给他拿点钱打发他走,张开的嘴没有来的说不出话。

她总感觉她忘了点儿什么……

“那人可有说叫什么?”

叫什么?

一般这种来投的无名小卒都没人认识,都是根据他哪里来的,是谁的弟子,谁的朋友什么的来判断要不要见一面,毕竟说名字也不认识,他要不是说了荀子的名字,这事儿都不会传到楚姜耳中。

不过侍卫还是很尽职的,没乱问楚姜为什么,不过他确实不太记得那人叫什么,只是犹犹豫豫的回答道:

“小人并不记得那人姓名,只依稀记得像是是姓李……”

“让他进来。”

侍卫应下出门后,楚姜才松了一口气。

差点把这人落下,她说呢,又是荀子又是楚国的,合着是李斯啊,这人还是有点儿留下来的必要的。

李斯如今也不过二十出头,刚刚出师,身着布衣,还带着明显的少年气,或许是因为书读的多的原因,又着浓浓的书卷气,长相不是惊为天人,却也算清秀,再加上本人气质不凡,显得人格外俊朗。

见了楚姜以后,便一副激动的样子,好像真是很敬仰她一样,但楚姜深知自己名声不大,绝对没有到让人特地来投的地步。

大抵是来了秦国想投奔相国,但意外发现还有一个她这样和秦王亲近,位高权重及其清贵却名声不大的人,所以起了赌一把的心思吧。

她是秦王的老师,代太后的权利,手握秦国两位掌权者的信任,就算是吕不韦偶尔也要讨好一下她,若是异地而处,她也该来想办法亲近亲近这人才是。

“郎君年纪轻轻,又是荀子高徒,为何不去相国府中一试才华,偏偏来我这里蹉跎呢?”

她可不是随便恭维几句就能打发的人,不是谁想让她推荐她就去给推荐的,总得找一个让她愿意推荐的理由吧。

“文安君为王师,王之品行为武安君所教导,可见武安君德行,斯自楚来秦后,唯仰慕文安君故来此拜访。”

很好,这是非要把仰慕自己这个设定给坐实是吧。

行吧行吧,想通过自己上位夸夸自己也正常,毕竟有求于人,随便他说去吧,她继续问好了。

“郎君为楚人,缘何来秦呢?”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今秦有吞天下志,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斯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欲投于秦矣。”(李斯和荀子说的,删减改编化用而成。)

大意呢就是:现在世道不太平,各国打来打去的,秦国有吞并各国的大志向,是他这样平民出身的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

他觉得自己的处境不好,又很贫穷,非常痛苦,非常可悲,现在装不出别人那样反对世俗,厌恶名利,与世无争的样子,想有点儿前途,所以就收拾行李来投奔于秦国了。

这话说的非常真诚,逻辑缜密,言语有序,展现出了很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眼光,这才是一个游说者应该表现的实力,也正是楚姜想要听到,于是楚姜当即表示很欣赏他,会把他推荐给嬴政,好施展他的才华。

而李斯果然不凡,与嬴政一拍即合。

他认为要成大业就要利用机会并狠下决心。秦穆公没能东进吞并六国,是为是因为诸侯人多势众,周也还没衰落呢,但秦孝公以后周王朝就走下坡路了,诸侯之间经常你打我我打你的,秦国已经连续六代是霸主了,现在诸侯国打不过秦国,服从秦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