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偃说:“我们还是撤军吧,虽然丢了面子,但还是要撤。如果不撤,等楚军赶到,那就不是丢面子的问题,很可能是损兵折将,将丢更大的面子。“
先轸说:“要撤也得找个理由哇,不能这样不明不白就撤军。我听说郑公子兰逃亡到晋国避难,现在晋国兵围郑国,形势紧迫,晋国请求立公子兰为太子归郑。这个条件郑国要是答应了,我们就撤军。”
郑国答应晋国的请求,与晋国订立了盟约,当公子兰被立为太子后,晋国才撤军。晋国总算保住了面子。晋国撤军后,楚国大军也停止了前进。楚王虽未与晋军交战,但也借此向晋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郑国经历此劫,对楚国心怀感激,与楚国的关系愈发紧密。而秦晋之间,因这次围郑事件产生了裂痕。秦穆公对晋文公的霸业心生忌惮,开始暗中与其他诸侯国联络,寻求制衡晋国的办法。
晋文公回国后,总结此次事件,意识到盟友关系的重要性。他决定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合作,以巩固自己的霸业。同时,他也对公子兰寄予厚望,希望这位新立的郑国太子能成为晋国在郑国的有力支持者。
两年后,郑文公去世,公子兰顺利即位,是为郑穆公。郑穆公为报答晋国的扶持之恩,在外交上始终与晋国保持一致,成为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重要盟友。而晋文公的霸业,也达到了顶点,九年冬,晋文公去世,他的儿子欢继位,就是晋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