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蜀郡的年长者大多说开通西南没有用,就是朝廷的大臣,也有不少人这样认为。0*0,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司马相如也想向皇帝进谏,但开通西南的建议是自己提出了的,自己不能出尔反尔,不敢再进谏言了。
就写了这篇文章,假借蜀郡父老的语气,而自己来诘难对方,以此来讽谏皇上。并借此来宣扬自己出使西南的本意,使百姓了解天子的心,文章中说:汉朝建立七十八年了,美德充盛,存在于六代君王的的政事中,国势威武盛大,百姓深受恩惠,就连方外得到了余恩。
皇帝下令使者西征,阻挠者顺应形势而退让,德教之风所到之处,无不随风倒伏。因而使冉夷臣服,駹夷顺从,平定了筰,保全了邛,占领了斯榆,攻取了苞满。使命完成,便调转车辕,起程向东,将回京向天子禀报,到达蜀地成都。
蜀地的耆老、大夫、荐绅先生共二十七人,认真严肃的前来拜访。寒暄已毕,趁机进言道:“听说天子对于夷狄之人的态度,只是牵制他们,不与其断绝关系而已。`看^书¨屋¨ +最^新!章·节?更·新?快/而现在却让三郡的士卒疲惫不堪,去打通夜郎的道路。”
“现在已经三年,修路之事尚未完成,士卒已疲困劳苦,万民的生活也不富足,如今又要接着开通西夷,百姓劳力已消耗殆尽,恐怕不能完成此事,这也是使者的负担,我私下里为你考虑。”
“况且那筰、邛、西僰与中原并列,已经许多年了,仁德之君并不能全靠仁德招来,势强力大的国君也不能全靠武力兼并,想来恐怕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如今割弃良民的财物,来增加夷狄的财物,使汉朝依赖的人民遭受疲困,而去侍奉无用的夷狄,鄙陋之人见识短浅,不知道所说的是不是正确。”
“使者说:“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一定像你说的那样,那么蜀郡人的衣着习惯永不改变,巴郡人的风俗也永远不会变化了。我很讨厌听这种说法。但是这事情的重大意义,本来就不是旁观者所能看出来的。我行程急促,其详情不可能细说给你们听,就为大夫们粗略的陈说一番。”
“社会上必先有超越寻常的人,才会有超常的事情出现,才会创建出异乎寻常的功业。+l/a+n\l_a¨n^w\e¨n+x!u^e^.\c¨o~m¢超乎寻常,当然是常人感到奇异的。所以说超常的事情刚开始出现时,百姓会惊惧,等到事情成功了,天下人也就安然太平了。”
“当年大禹为治水深深忧虑,阻塞洪水,挖掘河底,疏通河道,分散洪水,赈济灾情。使洪水东流大海,天下百姓永保安宁,再也不用上下迁移。大禹不但要日夜思虑,劳心费神,还要亲身参加劳作,累得手脚都生出老茧,身上瘦的没有肉,皮肤磨得生不出汗毛。所以他的美好的功业显于后世,流传于永远、永远。”
“贤明的君主即位后,难道只是委琐龌龊,被文法所拘束,为世俗所牵制,因循守旧,取悦当世而已吗?应该有宏伟的主张,开创业绩,传留法统,以此来成为后世遵行的榜样。”
“所以要尽心努力地做到包蓄兼容,要勤勉思考着把自己变成可与天地比德的人。《诗经》里曾经说过:‘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地方不是周王的领土。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人不是周朝的臣民。’所以天地之内,八方之外,都逐渐浸润漫延,如果哪个有生命的东西,没受君恩的滋润,贤明的君主将会视为耻辱。”
“如今疆界以内,文武百官,都得到了欢乐和幸福,没有缺漏。而夷狄是不相同风俗的国家,与我们遥远隔绝,在族类不同的地域,那里车船不通,人迹罕至,因而政治教化还未到达那里,社会风气还很低下。”
“他们游离于政治教化之外,他们在边境做些违犯礼仪的事情,也会在自己的国家里为非作歹,其君亦会被逐杀,君臣关系颠倒,尊卑次序改变,父兄无罪被杀,幼儿与孤儿被当做奴隶,被捆绑者哭喊着,一心向往汉朝,抱怨说:‘都说最仁爱的国君在中原,盛大美德,普及恩泽,万物皆得其所,现在为什么只有我们被遗弃了?’抬起脚跟,思慕不已,就像大旱之时,人们渴望雨水一样。”
"即使是最残暴的人,也要为之流泪感动。更何况当今皇上贤明,又怎么可以就此作罢。所以出师北方,对强大的匈奴进行讨伐。派使者向南方疾驰,责备强劲的越国。四方邻国都受仁德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