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一股清冷、孤高、悲悯、决绝的复杂意境扑面而来,如同月下寒泉,又似九天罡风。这是历代静斋斋主、修习剑典至“心有灵犀”乃至“剑心通明”境界的强者们,以毕生精神意志铭刻下的烙印,是《慈航剑典的精髓所在,足以让任何武道大宗师心神摇曳,或痴迷沉沦,或顿悟升华。
然而,这股足以震撼此界巅峰武者的精神洪流,撞入易华伟那如同深渊般浩瀚、冰冷的神识中,却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
至阴至柔,以情入道,以心御剑……立意尚可,格局却小。
易华伟的意念冰冷地剖析着,将自身情感意志寄托于外物,以极端情绪悲悯、决绝为燃料,驱动精神干涉现实,触及一丝精神念力的应用……可惜,粗糙原始,效率低下,且根基不稳,极易受情绪反噬。所谓‘剑心通明’,不过是精神高度凝聚后产生的有限预判能力,距离真正的‘洞悉’相差甚远。
神识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剥离着剑典文字图谱中蕴含的精神烙印,解析其运行原理、能量精神力转化路径、对天地元气的引动方式。那些被静斋视为无上秘奥、需要虔诚感悟的“剑心”、“空明”之境,在他眼中被迅速拆解为冰冷的能量模型和精神波动图谱。
“精神烙印的结构……有点意思。”
易华伟捕捉到了卷轴材质中那些精神烙印的独特频率与共振方式。利用特殊载体固化精神信息,形成传承媒介。?微^趣¢小/说·网~ ?更/新′最·快\虽然方式原始,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共鸣’与‘信息固化’的原理,倒是此界规则下一种可行的‘知识传承’手段,比口述心传高效不少。
他的目的并非学习剑典的武功招式——他需要的,是理解此界顶尖武道传承的“规则表达形式”,特别是其中涉及精神层面的运用。这有助于他更深入地理解此界“精神”与“物质”、“意志”与“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将来更巧妙地规避或利用天道排斥积累数据。
片刻之间,《慈航剑典数千年来积累的武道精粹、精神意境,已被他解析殆尽,如同被翻阅完毕的数据库。
易华伟指尖的紫金真元收回。失去了支撑的卷轴,连同打开的紫檀木盒,一起坠落在地。
最后瞥了一眼那个装着和氏璧的玉匣,没有再去触碰。此行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这方玉玺对他暂时已无大用,强行再动,只会引来更剧烈的反噬,得不偿失。留给此界的纷争作为“燃料”或“引信”,或许更有趣。
他不再看地上的玉匣,目光投向门外铅灰色的天空。那里,云层深处,沉闷的雷鸣再次隐隐传来,却似乎……比之前多了一丝犹豫和迟滞,仿佛在确认着什么。
该离开了。
易华伟迈步踏过破碎的门槛,身影消失在帝踏峰顶凛冽的风雪之中。
身后,偏殿内一片死寂,唯余两个尺许见方的玉匣,静静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散发着温润而孤寂的微光。
……………
帝踏峰一战的消息,如同被山风卷起的雪沫,无声无息,却又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这个烽烟四起的时代。
没有喧嚣的宣告,没有锣鼓的宣扬,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化作沉甸甸的巨石,砸进了所有有心人的心底。
帝踏峰的山门,那扇象征着佛道圣地、指引天下正道的门户,在那一日之后,无声地合拢了。没有解释,没有告示,只有一种近乎凝固的沉寂笼罩着整个山峰。
原本络绎不绝的香客、心怀敬畏的访客,被无形的屏障挡在了山门之外。山脚下的小镇,那些依附静斋而生的店铺和人家,也感受到了这份异常的压抑。人们窃窃私语,眼神中充满了惊疑和不安。那扇紧闭的门,仿佛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剧变,一个神话的终结。
梵清惠,这位武林白道的精神领袖,如同消失在缭绕的云雾深处,再无半点声息传出。静斋的沉默,本身比任何宣言都更具冲击力。
终南山,那处飘然世外、云雾缭绕的草庐,再难寻觅那道逍遥的身影。有消息灵通者从隐秘渠道得知,“散人”宁道奇确曾离开终南,行踪指向帝踏峰方向。然而,他归来的方式却无人得见。随后,终南山深处传出了悠长而压抑的咳嗽声,数日不绝。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药味,开始在草庐周围弥漫,久久不散。
没有人亲眼目睹那场战斗,但“散人”重伤的消息,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在顶尖的武者圈层中激起了滔天巨浪。宁道奇,中土武林公认的泰山北斗,道门第一人,竟也败了?败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