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寂长老见此情形,忙艰难的摆手道:“不,不要……咳……咳……师兄……大还丹是给小武的……咳咳……小武,照顾好自己……咳……咳……爷爷走了……”海寂长老说着,胳膊耷拉了下来……
“爷爷……”
“师弟……”
“师兄……”
“大师……”
海寂长老终没吃下那大还丹,抱憾离开了他的同门师兄弟和他的孙子……
“尸猡门,我定要你血债血偿……”至武禅师看着师弟的遗体,悲愤的仰头长啸了一句……
听到至武禅师的声音,司马柔身体一颤,几欲倒下,却兀自稳定了身形……
悲愤中的马秀武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抬起了头,声音里饱含悲痛的对至武禅师问道:“爷爷,四爷爷呢?……”
“四师弟他……他……”至武禅师神色悲痛,老泪纵横。却是没有把剩下的话说完……
“啊……”马秀武仰头长啸一声,起身冲进了废墟里。他用手扒着废墟上的混凝土块,全然不顾手上因为用力过度而造成的伤势。
至武禅师眼见孙子身上有伤,手里鲜血淋漓,忙走上前去,按着马秀武的双肩,出声劝慰道:“小武,你冷静一点……”
马秀武全然不顾至武禅师的劝阻,依然用力挖着,嘴里一直念叨着爷爷不会死的,爷爷不会死的。
空地上的众人,何尝不希望武哥的爷爷和自己的兄弟们还活着。默默的看着马秀武,他们心里的伤痛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片土地,曾风花雪月,天马行空。也曾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岁月风蚀过后的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上下五千年悠悠古老文化的积累,已经或多或少的躺在了教科书的文字记载上,和博物馆的展览橱窗里。
在这悠悠五千年里,发生过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多少古老文明被人类遗忘。
做为最古老的文明,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那种叫做修真的不世法门。
自古以来,便有佛儒道三家齐鸣之现像。而做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三者之间却有本质的区别。
佛重万法皆空!
道重无为而治!
儒重仁礼安邦!
佛家认为大千世界都是由众生业力所造,所以我们所在的世界都是虚无的,变化的。故而佛家提倡:看破,放下。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而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讲究以阴治阳,所以提倡“无为而治”,如《道德经》里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儒家在中国最兴盛,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为什么说儒重仁礼安邦呢?孔子说过,如果一生用一个字来修持的话是“恕”,这说明孔子很看重宽恕,这不就是仁吗?“礼尚往来”,这个是的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思想当然也要概括进来。
但闻一多先生曾经说“儒,释,道,就是小偷,强盗和土匪,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达到天人合一”所以说,在片面的理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是没有错的,因为他们的所追求的本质是一样的。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类,就是我们常